2015年7月7日 星期二

另一種文創空間的可能性:共創空間

圖說:上週臨時受到TED Taipei的朋友邀請,在台北的MakerBar共創空間聽美國著名的Burning Man活動創辦人分享,現場還認識了許多創新公司的創意工作者。

最近發現越來越多身邊的的新創業的設計師和藝文界朋友都紛紛在所謂的「共創空間」工作,這個城市裡,似乎越來越多這樣的小型共同工作空間,引起我的好奇,決定最近到處走走去觀察台北的「共創空間」,一探究竟。

共創空間,也稱「共同空間」是 “coworking space”的中文譯名,是歐美國家,尤其在矽谷地區,在微型創業家大量出現後,應運而生的一種新型態辦公空間。微型創業家團隊規模小,通常從一兩人開始,且常有機會跨地區,甚至跨國界移動,因此傳統獨立辦公室的租用成本對於微型創業家是較不划算且較負擔不起的。此外,由於網路時代來臨,產品生命周期與商業模式都出現了不同以往的劇烈變動,跨領域的異業交流、合作成為謀求問題解答的好方法,而共同工作空間正好能讓不同專長背景的創業家共聚一堂,在開放式的辦公空間隨時交流討論,生物界的「異花授粉」用另外一種方式在這裡呈現。

這樣的工作空間通常採取開放式辦公室,把辦公室的一種隔間和座位安排形式,有別於傳統型態,降低座位隔板高度,更多甚至將隔板拿掉,並讓不同部門的員工在同一空間工作,增加交流溝通機會。共同工作空間的不同之處在於,在同一空間當中匯聚了多個創業家與多組創業團隊,甚至是多家新創公司一同辦公,且類型可能相差甚遠,也許是APP設計師和藝術策展人,這樣新興的工作空間對於創新創業具有十分不錯的催化效果。

最愛創業的台灣人,這幾年逐漸浮現這樣的需求,如此的共創空間也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地展開,台北首善之都最早開始,當然數量也最多。

問了幾個在共創空間工作的朋友,他們覺得優點是什麼,大多回答:「可以認識很多不同領域的專業,缺乏靈感的時候,可以隨時分享交流,得到新想法,有時候還可以得到新資源。可以把個人和工作的領域分開,可以比較專注於工作上,而且大家一起工作,會分享零食和午餐,好像一家人,感覺很溫暖。」缺點呢?常常會有人來來去去,聊天、或辦活動的共創空間,當然聽到的答案是:「有點吵,有點忙,有點亂。」

台灣的共創空間發展至今也開始分眾化,從早期台灣比較知名的「地下連雲」,主要是由各式設計創意相關領域工作著組成,共同不定期的舉辦相關的藝文活動,發展至今,也開始各有各的特色,朝分眾發展,不但由民間開始,連許多學校也開始跟進,分別在學校閒置空間設置如此的「共創空間」,百花齊放,令人目不暇給。

有的強調以大企業贊助為背景,所以遇到投資者的機會也比較多;有的共創空間強調活動導向,所以在空間規劃上以「分享的公共空間」為重點,幾乎天天都有演講、展覽或課程等活動在發生中;有的以工藝創作為主題,空間充滿各式的工藝工具、機器和器材,歡迎各樣的創作者進來實做討論。

看了這麼多共創空間,我發現人終究是場域中的靈魂,一個工作空間會聚集人潮,是因為它擁有一種特定的文化氛圍。事實證明,所有成功的工作空間,都需有一位影響力超凡、熱於分享交流,善於溝通的意見領袖。

人們之所以會群聚在一個空間,通常在這裡他們可以獲得其他空間或組織所沒有的資源;例如更多的資金、更好的人材或更新的知識等。如果這你只是想要安靜的一個人埋頭靜思的專注自己工作,注重空間內的硬體設施,也許這個地方不會太適合你,因為這樣的空間是屬於願意放下心防,樂於交流、交換、分享的學習者,也才是這裡真正的贏家。

如果大家覺得台北現在所謂「文創園區」生猛而又商業化,無法真正給創作者一個真正發揮的空間,那麼有趣的共創空間呢?或許提供了創作者一個可以真正發揮的空間。現在就想進駐到共創空間工作了嗎?這裡永遠等著你!

本文出自於Yogi的東網專欄:路遙知文創 20150510

1 則留言:

  1. 您好,剛搜尋一些共創空間的資訊,看到您分享有關空間的資訊。非常認同你的想法哦。

    您在文中多次提供共創空間的資訊,我這邊也有提供創業者尋找共創空間等資訊。

    若此資訊能幫助您的讀者,也許值得在您的文末提一下。

    共創空間:https://ezstartup.cc/coworking-space.html

    感謝您。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