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

A truest wish from me and CC :)


來了來了!
我和強強今年給大家的祝福到了~^^

2010年11月30日 星期二

謝謝你,大偉老師!


原文出自於2010/11/09「妖姬小姐要怎樣?」

這篇僅獻給我的恩師~孫大偉老師...

他九月初倒下的時候,我就很難過了,這兩天聽到他的消息,我真的哭了~


(在相簿裡翻箱倒櫃把它找出來.... 攝於1995的六月)

雖然他沒有親自到實踐教過,但是很幸運的,畢業那年我被系上選中,免費參加時報集團舉辦,五天四夜在福華飯店的「時報廣告營」,所有參加的同學都是由全國大專院校選出來的菁英(每個設計/廣告/大傳系兩個名額)~我非常榮幸,另一個我們學校選出來的是夜間部的代表。

那時候去的時候,雖然短短五天四夜,卻沒想到這裡的老師和同學會影響我一輩子。
大偉老師所教導的生活態度,尤其讓我印象深刻...


他是個幽默可愛的人。

以前給他教,每次上課都好開心,他超幽默的!我有一次下午累了,上課沒遮嘴打哈欠,他遠遠看到我竟然終止上課,靜默了好幾秒說:「我剛剛好想把粉筆丟進去...」搞到全班都在看我~哈哈哈~

----
他是個句句經典的人。

好多他的話我的深深的烙印在心裡,至今難忘。

有一次他上課說,他最討厭人家請他當「顧問」,因為他曾經聽過朋友講一個故事,朋友的貓以前常跑出去叫春,於是朋友帶貓去結紮,可是之後還是天天跑出去交朋友。
孫大偉問:他出去幹嘛?
朋友回答:他出去當「顧問」~

從此以後,孫大偉絕不接「顧問」的工作~他真的是一個良師益友啊!....

----
他是個熱愛生命有活力和熱愛朋友的人。

他上課就很愛聊他今天跟那個朋友又去哪裡浮潛遇到水蛇怎麼逃、明天又去環島騎腳踏車遇到窟隆要怎麼避的,搞的我都想跟他一起去環島玩樂了!

----
他是個愛家愛小孩的好男人。

他入行數十年雖然得到很多也犧牲不少,但唯一放不下的就是家庭,兩個兒子「小牛、小馬」經常掛在嘴邊,多年前有支汽車廣告台詞,「我是做了爸爸之後,才學會如何做爸爸的。」就是出自他的口中。他常常上課中述說著帶著他的兩個寶貝兒子小馬和小牛去哪玩,我一直覺得有他這樣的爸爸好幸福...

----
他是個創意精準犀利,所有跟他經手過的人和同事都會念念不忘的人~





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

文博策展人之四:讓科技技術與創意設計同步展演~許瑞容

身為科技文化館的策展人許瑞容,畢業於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同時也是本屆台北花博會夢想館設計執行單位的「青鳥新媒體藝術」之執行長,其與藝術家林俊廷一起成立的「青鳥新媒體藝術」,主要為結合藝術、技術、設計與執行的團隊,擅長將新技術應用於藝術、展覽與各式互動多媒體設計上,執行過各式展示空間、新媒體藝術、公共藝術及劇場等專案。

回到未來,古今交流

這次科技文化館在許瑞容的精心規劃下,以展覽結合動態表演的方式呈現,在展區有一個實境表演的空間,跨領域與多樣專業人士合作,在硬體上以科技影音與視覺設計的實景布置,並且結合劇場專業人士與演員的戲劇表演,在兩個空間裡分別出現了古代和現代的景象。故事靈感來自明代戲曲《牡丹亭》的愛情故事:來自古代的仕女來到現代與現代的設計師靈魂相遇,呈現過去的生活方式卻以現代的方式演繹。

古代的仕女到了現代先是對空間中的物件進行探索,在傳統的生活用品中找到新的呈現方式,而現代的設計師則在古代仕女身上看到過去生活的軌跡,進而發想現代設計的科技可以更新的技術。在雙方交互影響下,呈現出古今交錯影響的生活連結與軌跡。

創意逆向影響科技

其實現代科技可以更人性,從結合傳統的形象和意念完成,許瑞容舉例:「比如現代的機器寵物狗,他可以加入撿報紙和門鈴的功能,在以前來說,這就是養狗的功能中的一部份。」許瑞容期待科技的研發團對應該與從人類創意發想的團隊一同研究,回復物品和與人類之間的關係,回到人創造之初的目的,「可以強調技術,但是不用技術來主導,比如facebook,回到人類社交的思維上,反而進一步改變現代人的生活模式。」許瑞容表示:「不要被技術駕馭,就像畫畫這件事,畫家應該對顏料本身有相當的瞭解,可以因為創意需要來改變或創造或改善顏料或畫布,而不是因為新的顏料來改變自己原來想表達的。」這兩著間的交互影響,正是許瑞容對這次展覽的期許,希望科技研發人員可以多與創意執行人士一起合作,藉由這一次的平台,看到產業、行銷、創意人甚至消費者都能來反思這樣的科技技術與創意結合如何帶給人類更舒適愜意的生活。

提升台灣企業地位

最後許瑞容給想要踏入相關科技創意領域的莘莘學子建議:「一定要保持開放的心,重視團隊精神,身為設計創意人員需要瞭解不同領域的專業工作,對人保持關懷和專注,隨時保持『互相支援』的想法,不但保持對趨勢的敏銳和想法上的訓練,更要有藝術人文上的學習與修養。」

在經歷過過去幾年多媒體科技與創意飛奔成長的市場,到近期上海世博和台北花博達到顛峰,許瑞容有感而發的表示台灣這幾年都希望在國際上有所表現和知名度提升,然而其中貢獻最大的民間企業卻在重要的場合消失,原因不是沒有付出努力,而是沒有個別發聲的機會與空間。許瑞容認為這次文博會是很好的機會:「其實具有台灣很多優勢,只是很多時候是人的問題,也許是資源有限,所以會互相防避。」但是藉由這次文博的平台,她相信會促進更多產業的資訊交流,對整體大環境而言,是更正向的發展。

文博策展人之三:意識自己的獨特性—羅秀芝

羅秀芝為獨立策展人,同時也是藝術評論,藝術史研究與獨立影片工作者,所策劃的展覽、拍攝作品與電影評論與著作遍佈兩岸三地。在首次的文創博覽會中,與陳郁秀女士一同策劃這次的DNA & Hybrid概念館,並且拍攝了一隻短片,短短七分多鐘,卻緊緊抓住眾人的目光,令人充滿期待這次蓄勢待發的第一屆文博會。

屬於台灣的美學

「在這次的概念館我們以DNA & Hybrid為兩大主軸,」羅秀芝介紹今年概念館的特色:「我們以『館中館』的方式呈現,猶如『藝術館』一般。」

DNA主要是強調台灣的土地、文化和民俗的基本元素;而Hybrid主要是要強調突破疆界的一種融合跨界概念,藉由DNA的呈現和Hybrid的手法,希望能夠演繹台灣當代既協調又衝突的當代台灣創意美學概念。

她表示:「這次概念館精選了六件作品,裡面有不同的材質,包括了植物、染布、琉璃和LED等,還有不同民族的表現,包括了台灣的漢族與原住民等,充分展現現代台灣的融合之美。」

展現台灣在地性的美

羅秀芝在這次的策展當中與多位藝術家合作,讓她不禁思考台灣到底可以貢獻給世界什麼?她認為:「屬於台灣的美學應該從生活出發。」所有的生活環境細微都會影響台灣美感的認知,她舉例臺灣近代西洋美術的啟蒙者石川欽一郎曾指出台灣山高,河川湍急,地形和氣候影響對美的認知,連台灣的綠色都和日本的綠色都很不一樣。台灣展現開朗,日本則相形顯得陰柔,音樂的節奏也相對較強,很多獨特的環境孕育出台灣的獨特性。

羅秀芝認為從台灣原生的藝術之美,加入實用功能性,才能轉化為成功的文創產品,她說:「文創應該是讓生活更美好,在精神層面令人感到愉悅的。」

跨界、重組與混搭

「如果要給想從事文創的年輕人一點建議,我想就是要意識到自己身在台灣的獨特性。」羅秀芝語重心長的說:「從在地出發,與國際接軌,掌握當代性和時尚感就是關鍵。」

比如這次概念館的六個作品,從「跨界」出發,連結到現代的LED~同時也是台灣著名的一個產品設計,到後來成為時尚設計的一個主要材質。或是「重組」與「混搭」,比如其中有琉璃與編織,也都成為服裝作品的表現之一,儘管動機不盡相同。

「台灣過去多是微型企業,製造、研發、行銷到業務通路都各自做自己的,今天藉由文博會的機會,才有機會讓大家串在一起。」羅秀芝表示:「掌握在地性,就是贏家!」這次文博會的主題「出發」,恰恰符合這次所有與會人和策展人的心情,正也代表了許多極力奔走文創產業間人士最大的期待。


文博策展人之二:開啟文化生活而來的記憶鑰匙—胡佑宗

身為本屆文創博覽會「居家美學館」的策展人胡佑宗,民國五十三年出生於高雄,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與德國柏林藝術大學工業設計系,曾任教於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系與高雄師範大學應用設計系,目前任教於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現任唐草設計(ndd design Tainan)總經理,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師協會 (CIDA) 理事、監事、常務理事,以及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原工藝所) 設計課程講師。他曾經獲得台灣優良產品設計獎,美國IDEA設計獎,德國Red DotiF設計獎,近年擴展設計事業的版圖,2009年籌畫台灣無形文化資產特展以及2010年籌畫「高雄好漢玩字節」之「玩物尚字館」。他多年沈浸在設計的領域,對台灣文創推展有許多感觸與經驗。



第一次約會般的新鮮

談及這一次的文博會,胡佑宗非常有感觸的說:「或許這是第一次由官方文建會主動建立橋樑與民間對話,所以感覺好像第一次約會,還未開始真正感受到『啟動』的動力。」大家還在試著瞭解彼此的對話中尋找開始,文建會漸漸開始摸索產業界需要什麼樣的協助,而業界從研發、設計、製造到後端的品牌行銷上中下游第一次匯集在一起溝通,也需要一點時間整合。胡佑宗說:「我不敢期待第一次就有卓越表現,或是絕對會吸引到廣大海內外買家的注意,但是這第一次的約會,是絕對踏出令人興奮第一步的開始!」

尋找台灣美學風格

在居家美學館的策畫,胡佑宗亟欲思考的問題點在於如何為台灣風格定位,以及如何呈現。在與台灣本土生活居家美學品牌對話之後,他將目的放在「如何有意識的將台灣美學的DNA挖掘出來?」胡佑宗說:「其實台灣不是一個主要的生活形態輸出國家,」如同法國有咖啡文化,中國有儒家精神等有淵博的大陸型歷史藝術與文化國家,「但是台灣因為特有的淺層移民文化,多樣的文化交雜於這片土地,卻非常有潛力成為未來的文化輸出國。比如台灣五六零年代的鐵鑄花窗,原創不在台灣,卻在台灣這片土地上自成一格,成為台灣記憶中的一部份。」

摸索平衡:形式結合技法

胡佑宗再舉一個例子,比如宋朝的冰裂紋,運用在陶瓷或建築設計、玻璃上面,她是很美麗的,但是那是因為北方的氣候冷冽所產生的圖紋,在台灣天氣比較溫暖,所以見不到這種紋路,若是使用這樣的視覺語彙代表台灣,則顯得矯情。胡佑宗認為:「真正的台灣風格應該從我們的真實生活中尋找元素,將現有元素轉化,從中產生想法與養分。」如果我們以開放的心態來看待自己的混雜風格,其實會發現台灣的文化精髓來自於庶民文化,比如布袋戲有如Cosplay般的有趣。胡佑宗最後不忘強調:「最怕的其實是我們不知道自己活在什麼年代,對文化的自覺不夠。」就像台灣的夜市之美,加以改善將會成為與世界的溝通元素,而大家所常常認知的混亂,是需要設計師和美學家進而改善,這才是當下轉化為台灣美學文化的核心工作重心。

文博策展人之一:築構現代東方精品—陳俊良

接下來幾篇是我前一陣子為台灣第一屆文化創意博覽會(2010/11/11-14)之主辦單位~文建會所寫的,裡面策展人的採訪簡介~

現為自由落體設計公司總經理的陳俊良先生,在過去二十幾年的設計生涯中獲得海內外無數大獎的肯定,在華人設計圈中,儼然成為「現代東方」的代表設計師之一。近年來他由設計公司的經營者,漸漸發展到目前企業的顧問,大學的講師,策展人甚至到設計師的經紀人,具有多重的身份,深度參與台灣與兩岸三地多項文創工作,對台灣本土文創產業的變遷也有更深入的感想。他出生於出版世家,自幼即養成了他對設計和文字創作的敏睿感與熱情,悠遊在文字書寫與藝術創作的他,是少數同時擁有理性哲思與感性內涵的優秀創意人,這樣的實力同樣也展現在這次為第一屆台灣文創博覽會他所策劃的展覽當中,文字深厚的功力,更增添該館的深刻的力道感動

尋百工 明天見
身為第一屆文創博覽會「地方特色館」策展人的陳俊良,在這次的「地方特色館」裡,他由「尋找失落的百工」主題中得到靈感,更進一步簡化以「尋百工」為主題,訪談介紹了台灣多位專業手工藝達人,他們有些是後繼無人,甚至是即將消失的技藝,在搜尋的過程中,陳俊良感到百般的無奈與淒涼,感性的他在該主題館下了一句直接卻直搗人心的文案:「明天見」,簡單卻強勁的力道,甚至讓人感動到當場落淚,如此精準卻又令人動容。「連我自己都不知道這些明天是否能再繼續見到他們如此這般的從容,所以在館內更設計了信箱給每位達人,希望大家可以寫信給他們打氣,支持他們的技藝繼續傳承下去。」陳俊良語重心長的說。

設計態度重於設計技能
陳俊良提到今年其中一個展場主題為「善意」,他建議與其搭個全新精美的舞台,不如用回收的錫鐵磚來成為舞台地板,更能表達出對地球的善意關懷來的實際,一目了然。他的設計態度也充分展現在教育莘莘學子身上,他認為:「設計師的態度比能力更重要!」,對學生在設計學習上不但嚴恪,在態度上更是要求,他認為好的設計師不是光有一身高超技能,卻沒有柔和謙卑的態度無法在工作上成就大器。

創意+骨氣=文創人精神
對於越來越多的設計人進入文創產業,都有需求資金上和環境上的無奈,關於此現象陳俊良以自己的經歷鼓勵新加入的文創人,過去創業的十八年來他從未跟任何人求過什麼,也主動不向外尋求援助,自己有多少錢做多少事,要求自己把自己先做好,別人反而看見自己好就會找上門。「自愛自憐就是自己做不好。」陳俊良表示:「不然就是一種金錢和時間控管上的落差,其實不需要躁進,一步步來也可以成就大事。」陳俊良深深相信,現在的文創人需要的除了創意,就是骨氣!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Mila 的白日夢


This is super super cute!!!!!!

可愛的小孩 總是融化我們的心, 這位媽媽真是太有創意了~

來自芬蘭赫爾辛基的媽媽攝影師 Adele Enersen 為她的新生寶寶 Mila,
拍攝了這一系列名為「Mila 的白日夢」的照片。

她趁 Mila 在睡覺的時候,利用身邊的素材以平面創作的技巧,
設計出一幅幅不同的場景,主角當然就是小Mila啦!

媽媽利用帶寶寶的期間,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及創意,也可以創作出超棒的作品!


2010年10月11日 星期一

新舊融合的東邪西毒

photo by Yogi

城市建築極古典與極現代的衝擊結合 — 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和台灣博物館


古蹟與新的公共建築融合在很多國家的都市規劃中一項是個重要的課題,在以往認為極具衝突的新與舊,卻成為建築師們爭先恐後競爭發揮的新舞台。這幾年各地出現了相關的論述和規劃建議,最近筆者參觀兩個分別位於西方倫敦的泰德現代美術館和東方台北的台灣博物館,都是原來民間工業或商業使用的私人建築,如今卻成了人人可以親近的博物館,提供一般民眾親近參觀欣賞,揭開以往神秘的面紗,也都結合著極古典與極現代的設計元素,卻又融合得如此成功,既尊重歷史又開創新契機,擁有多處共通之處,可說是近年最成功的案例之二。

舊火力發電廠高99米的大煙囪現在成為著名地標。 Photo credit:James Nash (aka Cirrus) via flickr

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的前身是班克塞(Bankside)火力發電廠,位於倫敦屬於較落沒的泰晤士河南岸,與北岸倫敦著名的歷史景點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隔岸遙遙相望。它成立於西元2000年,目前主要展示1900年以後的現代藝術作品。


二次世界大戰後,因倫敦復甦,電力吃緊,於1947年開始興建此電廠,因為剛終止世界大戰,經濟艱難,雖然史考特爵士(Sir Giles Gilbert Scott)是位偉大的建築師,但是因為財務短缺,只好拮据完成。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它那高99公尺的大煙囪,和當時美麗倫敦相比感覺相當突兀,被當時很多倫敦人視為眼中釘。1982年發電廠停止運轉,多次差一點被拆除,直到1993年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製作了《過去的腳步》(One foot in the Past)的懷舊記錄片,重新勾起倫敦人對這個醜八怪的回憶。


隨後因為泰德美術館需要空間放置現代藝術流當品,在決定尋找新址擴建新館時,曾探訪不同的美術館與不同世代的藝術家,討論他們需要什麼樣的空間,其實,大多數當代藝術家最喜愛的展示空間,無非就是大而開放的空間,足以讓他們的作品尺寸可以擁有毫無限制的想像。而通常在大都會的市中心,要找到這樣的展覽空間非常困難,然而發電廠雀屏中選,成為「泰晤士河南岸計畫」的一部份,在經過發電廠停工二十年後,這已經成為泰唔士河最髒亂的一區,髒亂無比而且交通不便,如果要看藝術品,從聖保羅教堂來的遊客,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再買渡輪來運送旅客。於是倫敦政府決定計劃後,馬上決定蓋一座橋來銜接兩岸,也成就了倫敦目前另一個最重要的嶄新建築景點 — 千禧橋。因為美術館的需求,提供了泰晤士河南岸一個絕佳的機會,讓荒廢的廠房在舊社區重生。


一方面保留象徵工業美學的工廠內部結構,一方面以「材料」和「光」製造未來感,創造藝術長廊。

Photograph by Yogi


改建案由著名瑞士建築師 Herzog & de Meuron 所設計改建,也就是設計北京2008奧運鳥巢同一組的建築師,於是泰德現代美術館於2000年開幕,以浴火鳳凰的姿態展現世人。據說 Herzog & de Meuron 得到此規劃案的主要原因是該設計保留了火力發電廠最多的原貌,如果真的是這樣,我們現在很感謝倫敦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得倫敦保留了一段視覺的歷史回憶。內部的空間設計一方面尊重歷史,保留了象徵工業美學的工廠內部結構,一方面以改造新的「材料」和「光」來製造未來感,創造藝術長廊。


美術館絕大部分的空間是挑空淨空的空間,只保留北側的部分為展覽空間,也好讓參觀者從極具現代的建材所構築的藝廊梯廳裡,仰望諾大的挑空喘息,尋找古典原建築結構和線條的痕跡,一種時空錯置的優雅感,令人完全忘記經歷過的髒亂頹敗時期。本都市規劃與改建案非常成功,不但成為當代典範,更成為現今成為倫敦人和世界觀光客最愛在此流連忘返的觀光據點之一,人們來這裡不僅僅只是參觀美術作品,更是休憩、用餐、購物和聯誼最熱門的景點。



國立臺灣博物館建築外觀穩重厚實,採希臘神廟柱廊形式。 Photograph by Yogi

時空回到台灣,台北的襄陽路有一個類似的案子 — 國立臺灣博物館,其前身為日本勸業銀行臺北分行,當年因業務拓展而耗資鉅額興建,於1933年落成。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我國政府接收原日本勸業銀行在臺的分行,於1946年改組為公營的臺灣土地銀行,並以此地為土銀總行。該建築外觀穩重厚實,成排的廊柱,引人注目,是採取希臘神廟柱廊形式。由於臨街,所以建築在南向及西向均設有騎樓,與內部一致挑高,而立面柱子本身近似希臘多利克柱式,細部裝飾帶有當年最流行的裝飾藝術(Art Deco)的風格,但上面的細部花紋樣式則同時夾雜有美洲、印度與日本風格。

和內部一樣挑高的騎樓。 Photograph by Yogi

歷經多年使用、數度修繕改建,其內部空間已與當年落成時大異其趣。1991年內政部指定本建築物為第三級古蹟「勸業銀行舊廈」,至2005年在行政院文建會的支持下定案,土地銀行與臺灣博物館合作,由臺博館負責古蹟修復及後續營運管理,並定位為「自然史博物館」,並決定保持其原始外觀,只修正內部空間以符合博物館參觀和休憩需求。


環狀螺旋而上的廊道,給參觀者一種舒適的流暢感。 Photograph by Yogi

雖然本案與泰德現代美術館面積相去甚遠,但是它展現出一種小而美的溫馨感,同樣是在外觀不變的前提下,改造內部的空間規劃,輔以現代俐落的玻璃、木造建材,一樓保留了土銀部分原來的使用空間和文物展示,包括最神秘的金庫,讓參觀者一探歷史銀行的風光年代,揭開銀行的神秘面紗。而自然古生物的展示區則保留了足以放置諾大恐龍標本的超級挑高,不用到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電影《博物館驚魂夜》之背景地),也能享受同等氣魄甚至更細膩的建築硬體質感。


在光影的配合下,投射在古典優雅天花板的是史前時代恐龍的標本剪影,現代簡潔的廊道間,卻又偶爾流串著二十世紀初的金融產業大氣,精準的描述過去的流金歲月,卻又機能完善,設備先進到讓你驚呼連連,同時著充滿小孩和老人的笑聲。


想要感受新舊融合衝突的美感嗎?走一趟這些美術館和博物館,他們不在天邊,其實就近在眼前。

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

設計旅館的美麗與哀愁



Photo credit:Villa 32
【原文出自於樂多新文創】
無限制的複合空間:設計旅館的美麗與哀愁
從 「home away from home」到「經歷特殊體驗」的變遷

2010年10月01日 Update │ Design │

飯店是一個行旅者的複合功能生活空間,若以一個小城市形容,可以一點也不為過,它包含了城市中的住家、商店購物街、餐廳、公共服務區域和行政空間、休閒娛樂設施、甚至開放空間、公園綠地等等,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吸引世界所有建築和設計大師為之瘋狂折腰,紛紛願意接下這龐大的重任,一展身手在築構這迷你的城市。


位於澳洲黃金海岸的 Palazzo Versace,Versace 的時尚自然是旅館的注目焦點。
Photo credit:Palazzo Versace

百年來人們對飯店的定義多停留在 Home Away From Home,期待飯店是如家一般的舒適溫馨,然而近幾年隨著國際觀光休閒旅遊的迅速成長,這傳統的定義被打破,許多飯店經營者開始有了新的思考模式,認為:「人們去度假,是為了感受與家不一樣的氛圍,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於是推出了主題式設計的飯店,諸如70年代的開始的以迪士尼卡通人物為主題的迪士尼樂園飯店,或是以搖滾巨星為主題的硬石餐廳飯店 (Hard Rock Café) 等,都造成了一時極大的轟動。

然而自80年代末期起,隨著崇尚時尚與品味的國際菁英級旅遊者越來越多,開始尋求更小眾、匠心獨具的質感旅遊,設計獨特的品味旅館就隨潮流孕育而生。


左圖:Armani Hotel 位於世界第一高的 Burj Khalifa 杜拜塔。
Photo credit:Amarni Hotel and Resort


右圖:Armani Hotel 迎賓大廳。
Photo credit:Amarni Hotel and Resort

設計旅館 Design Hotel,算是主題是旅館中的一個菁英路線,不強調歡樂或家庭,而是專注在設計風格上的形塑,所以又被稱為精品旅館 Boutique Hotel、生活風格旅館 lifestyle Hotel 或甚至是奢華旅館 Luxury Hotel 等,通常擁有強烈的主題性和獨特的品味設計裝潢而成,一開始因為並非主流型旅館,目標客層精準且量少,所以房間數通常也較少,強調的是趨近量身訂做的時尚優雅個人服務,而非大眾行旅館的商務或旅行功能。這波風潮的始作俑者主要來自紐約、倫敦或是舊金山等國際時尚大城,而更進一步的令世人見識到這類型的旅館真正的企業國際經營肇始於澳洲黃金海岸的 Palazzo Versace,由國際時尚精品 Gianni Versace 改裝原來生前的度假行館為中大型的精品旅館,並於1997年開幕,造成當時的轟動,國際企業財團願意進駐並且投資經營這樣類型的旅館,而且還是頂著時尚精品品牌的大名:從此之後,不只是小型的特殊品味設計旅館亦或是大型的連鎖型飯店,甚至國際時尚精品都紛紛加入這場戰局。

Bvlgari Hotel Milan 低調奢華的大廳。
Photo credit:Bvlgari Hotel and Resort

這幾年在市場上最受到注目與提及的莫過於從米蘭開到巴里島的 Bvlgari Hotel and Resort,剛在杜拜開幕第一家,即將於年底在米蘭旗艦店樓上開幕的 Amarni Hotel and Resort,還有在義大利翡冷翠開設的 Ferragamo Hotel,他們開張明義的解釋之所以開旅館是設計師對生活美學體驗的延伸:「如果想要穿的時尚,住的也要很時尚。」讓所有雅痞時尚的族群也有了新追尋的目標。

台灣的設計旅館風潮也是這十幾年的事,第一家標榜著設計旅館,位於台北市光復南路的國聯飯店原是一家沒有特色的老飯店,但是地理位置優越,90年代為了區隔當時競爭的市場,在經過重新定位考量之後,決心以設計旅館再出發,邀請台灣知名設計師陸希傑老師重新規劃,並且加入了國際 Design Hotels 組織,以極簡主義風格取代傳統豪華飯店華麗的廊柱及誇張的水晶吊飾,以隱藏於壁面所投射出的柔和光線,及自然建材的搭配,使飯店內的氛圍呈現出內斂簡約的舒適感,不但在當時成為潮流的領導者,至今仍在市場有相當影響力,可見設計在激烈的旅館市場佔有多麼重要的地位。



Bvlgari Resort Bali 套房一景。
Photo credit:Bvlgari Hotel and Resort

也因為國聯飯店的重新定位再出擊非常的成功,影響了更多的旅館業者紛紛投入這塊市場,接下來屬於「激戰區」的台北,出現小型連鎖的商務型精緻旅館 — 台北商旅和城市商旅,兩著皆以現代流行的簡約又獨特的設計風格設計輕取市場,進而在千禧年後開始如雨後春筍的綻放,諸如由李瑋珉老師操刀,位於台北市長安東路的喜瑞飯店、位於敦化南路的小西華飯店 (現為另一個設計旅館怡亨酒店舊址),位於北投溫泉區、原為私人會館的三二行館,甚至連汽車旅館沐蘭都開始朝向以「體驗特殊經歷」的時尚現代設計為主題,引起眾人的目光。

更別說這兩年台北一下子多了十幾家設計小旅館,台南、高雄也都陸續開始出現,連晶華酒店集團的平價旅館捷絲旅 JustSleep 都也不約而同的走向這個趨勢,而市場的回饋證明了這些設計旅館有絕對的價值,被廣大的消費族群認同,業績也扶搖直上。

除了 Design Hotels,更多類型的飯店聯盟都近年也都紛紛出爐,例如台北怡亨酒店隸屬的 Small Luxury Hotels 和 Luxe Hotels,連三二行館隸屬歐洲著名老字號的 Relais & Chateaux 等都再度擦亮招牌受到矚目,不只在台灣草偃風行,在全球都是一股勢不可檔的趨勢潮流,讓全球最大的幾個飯店集團竟然也跳脫出傳統的思維,開始著手規劃小眾的設計精品旅館,例如隸屬於洲際飯店集團 IHG 的 Indigo Hotel,以及喜達屋 (Satrwood) 集團的 a lot 和即將今年年底在台北開幕的 W Hotel 等,再再顯示了在旅館這個「小城市型複合空間」如此競爭的市場,設計早已經成為關鍵,因為消費者在意下一次的旅遊體驗的驚豔空間是什麼,而非僅僅只是一個舒適的臨時窩,伴隨他們回去的旅遊記憶不是只有當地的景點和美食,更是因為那個不一樣的行旅空間設計經歷。

隨著日前專門以投資設計飯店或住宅的集團 YOO 設計來台灣演講、在台出版新書,宣揚他們的理念並且尋求台灣市場新機會的同時,我的腦海裡卻浮現另一種擔憂:「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標榜設計獨具風格的旅館嗎?」這兩年去過香港 W Hotel 的朋友告訴我,他們對香港 W Hotel 的失望與遺憾,相較我之前我在紐約 W Hotel 的美好經驗,我不禁想:「難道連鎖或是無限的擴展,真的會毀了我們的回憶?抑或是問題出在那消失中的服務與世界零國界的感受?」這讓我又回想起設計旅館界的經典大哥 — Aman Resort 阿曼集團,總是能在不同的國度,給我們不同的深度文化體驗,也許,這才是一個國際時尚旅行者最期待的永恆經典記憶。

2010年9月16日 星期四

【轉載】把人放第1,才有好設計

(原文出自Cheers雜誌9月號)

2010台灣設計師週:看遠不看近的能力養成

[原文刊登於樂多新文創]

C.A.R.E.:看遠不看近的能力養成
Photographs by Yogi
C.A.R.E.:看遠不看近的能力養成
一起去跟台灣設計師勾勾手
2010年09月16日 Update │ Design

又是九月,有一個既定的行程一定要去,因為「大家」都會在那。台灣設計師週,經過了四年的洗禮,已經成為台灣設計師們年度的最大盛會。

今年主題「Care, I Care」,代表的是設計師關懷社會和回歸設計的初心,CARE 也呼應了 Culture (文化)、Aesthetic (美學)、Reflection (反思) 和 Environment (環境) 等四大設計趨勢。本屆設計師週的氣勢與雛形已經儼然漸漸成形,無須再質疑;台灣設計獨特而強勁的實力與動能,無關風格與背景,只在乎設計的創新和國際市場價值之間的平衡,努力的拼湊出一張美麗的圖像,每次看到這群可愛又認真的台灣年輕設計師努力的奮戰,就好想努力的幫他們按個大大的「讚」。

「Care, I Care」在生活中展現更多的愛與關注。

不令人意外的一年比一年更精進,不但展出攤位越來越多,展品設計也越來越豐富,雖然規模還不能跟鄰近國家的東京設計展 (100% Design Tokyo),和首爾設計週 (Seoul Design Week) 相較,更無法更世界第一大的米蘭設計週 (Milan Design Week) 比擬,但是這次在會場上仍不乏國際的設計團體進駐,前幾屆沒有的印刷和開數版本,如同米蘭家具展的設計作品手冊正在現場販賣,品質有過而無不及之處,然而台灣設計師週的市場產值雖然還不能如米蘭一般到完全免費贈送,卻絕對是我們的目標。

然而,台灣設計師期待的目標到底是什麼呢?變成亞洲的設計首都?打敗東京和韓國?好像沒有這麼鄉愿。

剛從英國遊歷近一個月的我,去了一趟蘇格蘭,在高地 (Highlands) 旅遊時遇到一個奧地利的建築師女生,她一聽到我是台灣來的,第一句先是誇獎:「我好喜歡你們亞洲的設計喔!好有趣!還有餐廳在馬桶上或監牢裡吃飯的,我們都沒這種創意耶!」先是高興得意了一下,心想:「這兩個設計好像都是來自台灣的吧?」但是她接下來說的就讓我傻眼了,她說:「可是…你們好像也有『過勞死』這種事,是真的嗎?聽說你們上班時間都很長,為什麼呢?」

我認真地跟她解釋:「對,的確有『過勞死』這種事,但是日本最多,我們還好,至於加班這件事,如果你不努力工作,老闆就會不喜歡你,這樣以後很很難加薪,甚至遇到經濟危機還有可能被減薪、放無薪假,甚至被裁員,所以大家都要比誰工作的比較多,以便代表自己在公司的價值貢獻多寡。」我只記得那個奧地利建築師像看著外星人一樣的看著我,驚訝的說不出話來。我當下只是覺得:「你們歐洲人大概太好命了,因為連經過金融風暴你們也沒怎麼在裁員,大概無法瞭解競爭激烈的亞洲吧!」

今年展場中看到更多不同職業年齡與族群的民眾,一起關注支持台灣設計師的精神。

後來我回到倫敦後,看到我倫敦的朋友準時上下班,每天要加班的時候主管還會趕他快回家,下班以後一群又一群的上班族在路邊酒吧喝酒,而天都還是亮著,看看手錶也不過傍晚五點多!卻仍能坐擁高薪。光天還亮著下班這點就讓我嫉妒死了!我在台北工作十幾年,好像還沒天亮著走出辦公室過!這讓我不住地思考著一個問題:「為何亞洲人工作的如此辛苦,工作時間這麼長,可是薪水卻如此微薄,在歐洲還根本就不夠用?而為何歐洲人下班的時候總是準時上下班,每年年假還一個月,卻能夠坐擁高薪?莫非亞洲人真的上輩子造了什麼孽,這輩子注定苦命?」

和幾個在台灣做文創產業的朋友聊,我們的結論是 ─ 因為台灣人喜歡做立即可以看到錢的事情,例如 OEM 代工或直接仿冒,而不想做有遠見的事,因為他們覺得很花錢又看不到錢在哪。大部分的人希望立刻就有現金可以賺,雖然仿冒近年改善很多,2000年當我還在義大利唸書時,去品牌的工廠實習,工廠老闆上課講到他們產品以前有被台灣仿冒過,我簡直當場想挖個地洞鑽進去,好險現在有大陸成為山寨王取而代之。

台灣特色的設計在展場中也是焦點之一。

然而台灣過去幾年主要賺的還都是勞力錢和薄利零頭,都是短暫財,無法累積長期的智慧財,就算市場是整個世界又如何?這樣勞力密集的實力,很容易就被其他經濟發展中的國家取代。而在歐洲,你很容易遇到一些怪咖,窮極一生甚至幾代專注的研究一些冷門或別人不在意的產品設計,後來這些堅持變成了萬古流芳的國際品牌,成為傳家世代、無可取代的價質感。

台灣在過去獨特的成長環境下,發展出創新思考和藝文特質,加上既有的專案管理能力和製造實力,形成一個前所未有的優勢,在這次展覽中,我看見了。眼看對岸大力鼓吹設計文創產業,不惜重金新引港台重要文創界人士入駐,並且支持重點城市的相關產業發展,在還要面對其他亞洲國家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之下,台灣這塊寶島應該將眼光放遠,未來最重要的發展目標就是「華人世界重要的設計文創發源處之一」。

本次展覽中,不乏如剪紙、竹編等東方元素設計。

當政府今年為眼前立即看的到的 GDP 奮戰而支持大型重工業建設在台灣興建,而卻被民眾反對到不行的此時,我們真的希望政府好好想想,台灣的重心和專長到底在哪裡?眼光放遠一點,也來設計師週看看台灣的設計師,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為台灣找到了真正長遠的價值在哪裡。

在這裡,我們和台灣設計師勾勾手,立下誓約,除了參觀展覽,更以購買使用設計師的作品,實質的回饋,展現真正的「Care, I Care!」好好專注打一場台灣可以贏的聖戰吧!台灣設計師,你們辛苦了,加油!

2010年8月28日 星期六

三個愛漂亮,勝過一個Tom Ford!

三位藝術家與舞蹈家合照。左起依序為羅之遠、李蕙雯、Akin與Jasper Huang。

舞蹈家李蕙雯首先以現代舞蹈動作進入劇場,並素淨一身準備接受時尚三原色的洗禮。

【原文出自於樂多新文創】


人家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然而面對這三個年輕的時尚達人,包括了服裝設計師黃嘉祥Jasper Huang,髮藝專家Akin和彩妝藝術家羅之遠,當他們聚在一起到底會交錯出什麼樣的火花呢?

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在短短幾天內構想完成,向來以藝術元素作為工作發想的這三位藝術家,7月24日適逢台北光點生活週年慶,也為了慶祝Jasper Huang品牌日活動,以光的三原色作為發想靈感,取名為「光之三原色360°時尚劇場」,以動態表演讓三位藝術家現場即興創作,三位藝術家分別為紅藍黃三原色展現創作,Jasper是紅、Akin是藍而羅之遠是黃;讓觀眾實際參與觀賞時尚「製作」的過程,連觀眾都可以影響創作的過程,藉由劇場空間創造秀場氛圍,搭配舞蹈藝術家李蕙雯豐富肢體的語言,成為一場互動性強烈,非常有趣的動態劇場表演。

在國外不乏這樣動態的時尚表演,然而Jasper Huang發起的這場時尚小劇場卻可以算是國內首創時尚界以劇場的形式,拆解時尚大秀的各項元素,以LIVE集體即興創作的形態詮釋時尚,區別過去使用者往往只看到時尚成品的感官經驗,更突破以往與時尚使用者單向的溝通,來個即時現場的雙向互動。

Jasper開始為舞蹈家李蕙雯著裝,三人共同環繞女主角打扮於焉而始。

三位藝術家一開始都不知道自己到時候在現場會發揮出如何的即興創作,完全與現場的音樂、燈光、感官和觀眾互動等等緊緊相繫,讓人目光緊緊跟隨每位藝術家的手,期待作品展現各自不同的精彩,卻又能相互融合融洽。

發起人Jasper Huang告訴我,一切都是在短短幾天之內構想完成,空氣中散佈的古典音樂令人不禁想到他過去的作品一向優雅而且富有人文氣息的個人時裝品牌Jasper Huang展現更濃厚的藝術氣息,還融合了更多藝術表演的可能,這場表演絕對是台北時尚一場豐富可愛的午後小驚豔。





▌李蕙雯─舞蹈藝術家

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表演研究所,目前為世紀當代舞團的舞者兼排助。

▌羅之遠─彩妝藝術家

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進入彩妝藝術界近20年,經歷大大小小廣告彩妝造型,演唱會,藝人彩妝造型,服裝彩妝產品指導及評審。近年來除了幕後工作之外,還擔任各大談話性時尚流行節目的特別來賓,也有自己的保養彩妝品海納森推出。

▌Akin─髮藝專家

20年髮型創作的資歷,活躍於各大秀場。經常以旅遊與生活體驗來作為創作的發想,藉由創造髮型來展現藝術的延伸。Akin是台灣首位髮型與藝術創作做結合的髮型藝術家,近年更活躍於各大時尚資訊節目,並參與美妝活動推廣,每年受邀至各大企業與社團演講座談。

▌Jasper Huang─時裝藝術家黃嘉祥

早年獲得 ELLE雜誌、Feragamo世界年輕設計師選拔的獎項。其後便隻身赴美國紐約學習藝術課程,作品有著濃厚的人文思想。回台後以自己的英文名字「Jasper Huang」創了自己的服飾品牌,並定期推出自有品牌Jasper Huang服裝系列,2009年正式進駐台北光點生活,成為常駐的設計師服飾品牌。

▌Jasper Huang 時尚小劇場@光點台北表演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