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7日 星期二

為何台灣人的品牌做不起來?

圖說:BMW在兒童節前夕舉辦兒童相關的大型活動。(Photo by Yogi)

上週末騎車時經過一個路燈,上面有著BMW即將在下個月兒童節前夕,於中正紀念堂舉行兒童交通安全體驗營的活動旗幟,這不禁讓我想起一個多年前的故事和我在米蘭唸書時的畢業製作。

20年前,當我還在台灣設計學校求學的時候,聽過一個台灣人的故事,他到德國的車展看車,看到Mercedes Benz賓士的攤位有一群幼稚園的小朋友類似以戶外教學的方式來到展場參觀,而賓士攤位的工作人員非常熱情的接待這群小朋友,而且還設計一連串的導覽計畫,這位台灣人不明就理的問他們:「他們只是小孩子,也不可能會賣車,你們為什麼還要這麼大費功夫的接待他們呢?」沒想到賓士的工作人員很直接回答:「但是你怎麼知道他20年之後會不會跟你買車呢?」讓當時年輕的我對深奧的品牌行銷開始產生了莫大的興趣,而這樣的問答也道破台灣當時經濟型態下一般人所抱持的觀念,仍只停留在「只看眼前」的階段。

於是台灣畢業後工作存錢了三年,我選擇繼續到國際成功設計品牌林立的歐洲,義大利的米蘭設計學院學習設計行銷與管理,研究永續經營的關鍵秘訣。當年的畢業製作主題有四個主題可以選擇,分別跟四個不同的企業合作,於是我選擇了西班牙的汽車品牌SEAT,為他們規劃設計全新的概念店系統,給予消費者對品牌全面的體驗。我針對了SEAT的兩大族群:年輕的小家庭和未婚年輕族群,設計了兩種識別系統。為年輕的小家庭族群,我在概念店中設計了一個兒童體驗區,有小朋友可以練習玩車的小空間,讓家長在看車的時候,讓小朋友在該空間玩耍,同時學習交通安全概念,讓家長可以專心看車無後顧之憂,也會認同品牌的貼心規劃;並且設計了一個SEAT叔叔的公仔照顧教導小朋友學習相關知識,並發展出一系列的周邊商品和學習手冊送給小朋友。我當時在畢業總審的時候,對著台下SEAT的高階主管們引言解釋說:「我記得我小時候,我的媽媽總是買芭比娃娃給我玩,至今,我仍舊覺得芭比娃娃是全世界最好的玩具。」最後簡報結束,獲得如雷的掌聲,決定採用進入SEAT概念店未來的規劃。

如今,在歐洲大多數的品牌,這樣的品牌經營觀念已經如呼吸般自然而然的存在於企業精神中,雖然現在在台灣能夠普遍被接受這樣的觀念,但能夠真正落實在自己經營的企業裡卻仍是相當有限,原因卻不難理解。

台灣過去四十年以代工為主的產業導向思維,在經過國際市場劇烈的競爭壓力之下,政府也於十多年前開始鼓勵輔導台灣產業轉型品牌商,起心是為了獲取更大的商業利益、國際競爭力與國庫來源。但歐洲和台灣市場的品牌養成經歷不一樣,現在看到的歐洲大品牌回溯到1920世紀之初是以工匠心態,細細挑琢自己的作品,無在意立刻名揚四海或賺大錢,只在乎自己的專業實力能夠解決客戶問題,無時無刻鞭策自己進一步超越客戶想要的需求,漸漸的從小累積實力,持續專注經營自己領域的專業自今,這樣的實力與心態,不令客戶感動稱其為「品牌」也難。

但是我回台服務過多家企業,大部分的業主想要一蹴可及,快速獲取商業的利益,但又總是一昧的告訴我:「這樣做品牌是要花大錢的,而我沒有那麼多錢。」但更多時候,它只是一個觀念,無關乎金錢多寡。

品牌建立需要視野、遠見和氣度,如果一個品牌的創建之初沒有立意在為社會大眾某取更大的福利,有更良善的宗旨,而是一昧的強調:「我開公司祇是為了賺錢。」只汲汲於眼前的事,那這個品牌肯定沒有未來。賺錢不是錯事,每個公司都需要獲利,才能持續營運,最終達成公司的願景,為對象群眾謀福,也是消費者對該品牌支持的最大原因。並竟真正能夠成為一個「咖」,一個真正的「品牌」,並非品牌經營者自己,而是消費者認定的,然而並非只要花大錢就可以成為一個「品牌」,反之亦然。

台灣不乏好的設計和技術,但對於商業獲利平衡和品牌立意、文化養成與品牌形象長久經營之間的連結概念還是相對顯得薄弱,如果都能夠認知到這點,最後一定會發現,原來最重要的是心態與觀念,而非金錢。


 本文出自於Yogi的東網專欄:路遙知文創 201503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