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7日 星期二

台灣文創缺乏的只是認識自己

圖說:泰國清邁的烹飪學校林立,而且天天爆滿,學員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在課程的最開始都會帶學員上市場買菜,從認識食材開始。(photo by Yogi)

上週去我去泰國清邁自助旅行,參加了嚮往已久的半天泰國料理烹飪課,這樣的料理學校在清邁到處都是,在世界已經相當聞名,許多國際遊客來到清邁,就指明要上泰式烹飪課。從頭到尾的工作人員都是泰國本地人,老師雖然使用著濃濃泰國腔英文授課,但完全不影響這個「聯合國小班」上課的歡樂氣氛。老師帶著學員們去當地的菜市場採購,解釋當地市場每個攤位販售的食材,回到教室裡的小花園,讓學員自己試採一株株香草植物聞香,老師一邊緩緩道來泰國的氣候,然後自然而然的接著講起文化、語言、歷史,最後跟美食如何的連結起來,才開始真正的烹飪課程,每道食材的色彩、使用的工具、搭配的餐具和擺盤,都感覺到學校的用心,上完一堂烹飪課,好像上完一堂速成的泰國生活美學文化講座,隨後幾天在清邁市區觀光,都特別的有感,既使沒有任何導遊陪伴解說,我也持續不斷的回想起那天上課老師關於泰國的一切,感受身邊人事物,咀嚼這個國家的濃郁文化氣息。

民以食為天,美食本來就是普羅大眾最有感的通俗文化與喜好,美食絕對是行銷國家文化的最佳利器,也是很多國家招攬國際觀光客的重點。然而這次清邁烹飪學校給我的體驗,讓我發現「學習烹飪」更是將「品嚐美食」所帶來的「文化認知」更上一層樓,在短時間之內可以藉由烹飪的課程深度瞭解一個國家的氣候、歷史、文化、語言甚至政治,當然旅遊的最後一天,我也努力促進了當地不少食品食材的消費,小小課程的效果實在驚人。

回國之後我不禁想,台灣也自諭是個「美食王國」,為何從來沒有這樣的遊客行程,成為國家文化行銷最棒的平台?台灣一天到晚在嫌國際社會不認識自己,但是如果由軟實力來著手,不是更令人容易接受廣傳,效果更大?

我隨口問了幾個朋友,你覺得台灣為什麼不能開設這樣的觀光行程?我朋友多半都回答:「外國人大概只想吃,對學著做沒興趣吧?」這樣的回答讓我想起來,我出國前才讀到一篇文章說:「台灣的文創沒有靈魂」,簡而言之,文中提及泰國人人對自己文化和藝術都有相當的底子,官方的社會教育做的好,相較台灣人普遍對自己的文化認知都不足,自然無法展現特色,台灣的文創園區普遍充滿漂亮包裝的商品,卻沒有文化蘊底和靈魂。

作者其實講到一個重點:「你要先認識自己,才有可能發揚自己。」但是要怎麼認識自己?必須要透過和其他文化的比較,你需要先有好奇心,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及其他國家文化及生活異同之處,再由這個過程中去找出屬於我們的特色。如果連自己都看不到自己迷人的地方是哪裡,自己的創作怎麼吸引到對的人?就像我們自己沒有看到自己的美食烹飪多麼有特色,瞭解裡面蘊含了多少文化、歷史和文學可以分享,其實是很多國際旅客想深入學習瞭解的,我們怎麼能夠自信的展現與推廣?

前陣子台北市都發局長林洲民先生發飆台北過去十年發展了「假文創」,提及台北的文創園區充斥餐廳和咖啡館,卻不能真正提供設計師和創意工作者創作場域。有人說要支持台灣的「真文創」,必須從現在開始少買一些日韓進口雜貨,買台灣文創服飾取代國際名牌,支持獨立音樂與正版CD,進電影院支持國片,因為我們對文創一直停留在只看不買的「假文青經濟」,願意花700元吃大餐卻不願意花700元買一根原創設計的湯匙,難怪局長會發飆。

我倒是認為,與其毫無道理的叫現在的消費者自動買國貨和創作,抗拒自己對他國的吸引力,不如還是回到問題的根本:我們根本不夠認識我們自己。創作者如果瞭解自己,會創作出什麼樣的商品?消費者如果瞭解自己,又如何不會購買這樣的商品?

最後,讓我套句藝文界老前輩漢寶德先生的一席話:「文化只要普及,就能產業化。」他認為,文創的「創意」,是把文化從少數人欣賞的菁英文化轉成「人人都能欣賞」,而不只是「把文化變成生意」。文化只要普及,人人都能欣賞、消費文化,文創產業自然形成。

如果我們都能以泰國文創發展為對照範本,就不難發現,我們的問題一直都是出在不夠認識自己和自己的文化,以致台灣文創發展一直被詬病淪為表面功夫,不是嗎?


  本文出自於Yogi的東網專欄:路遙知文創 20150426

2 則留言:

  1. 講到心坎裡。。。覺得真棒。
    文創多到分不清哪裡是那裡的特色了。。。
    覺得ˇ各縣市的觀光景點好像覆制文創哪裡到處都有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