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台灣好聲音─巷弄間的移動職人

圖說:美國巴的摩爾特有且式微中的Arabber沿街叫賣蔬果小販,在台灣也有一群移動職人面臨一樣的困境。( Photo from travelchannel.com)


在偶然間,看到旅遊頻道中高收視節目之一的「古怪食物」到了美國巴的摩爾,這裡有一個失傳了多年的沿街移動小販,叫做Arabber,其歷史源自二次大戰時期,由非洲美裔人拉著裝飾漂亮的馬車,一週數日每個人都以獨特的叫賣聲沿街叫賣蔬果,然而卻因為隨著商業社會的變遷,大型超市與量販店的興盛,動物保護法的規定等等,Arabbing如今顯得式微。這樣熟悉的畫面與景況,鏡頭拉回台灣的街頭巷弄間,更多這樣令人難以忘懷的叫賣小販,正在逐漸的消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燒肉粽~燒肉粽!」不只是老牌藝人余天口中的一首經點名曲,更深深的存在台灣人成長的記憶中,不可磨滅。中國人說「聽其聲,便知其所售之物」,這樣街頭的叫賣文化,橫跨整個中國,而台灣身為美食之都,大江南北所有的街頭美食在光復後完整呈現在台灣,數不清的各式美味小吃,繁衍出多變型式的移動小販,從傳統台灣正統冰淇淋─吧餔、燒肉粽、燒酒螺、麵茶、麻糬、臭豆腐、豆花、山東大饅頭、糖葫蘆….等,直到近代的麵包車,除了隨之而來所伴隨的美食香氣,口水總抵擋不住誘惑在喉嚨翻滾之外,更妙的是,記憶中那些聲音似乎全從南到北全是播放同一捲錄音帶的統一叫賣聲,尤其耐人尋味。不只吃的,種類繁多到還有非食物類的小販,從「修理紗窗、紗門、換玻璃」,一直到「衛生紙」,早已經成為台灣道地生活體驗的一部份;從都會到鄉村,這樣的台灣好聲音一點都不陌生。
姑且讓我們稱擁有這些神奇魔力的小販為「巷弄間的移動職人」吧!這些移動職人們,多半行蹤不定,難以掌握,他們穿梭在巷弄街口,有時陪你迎接清晨,有時伴隨午後黃昏的慵懶,或許甚至你連他們的身影都沒見過,但如果你見過他們,買上個兩次,老闆們也立刻就認出你,與你閒話家常,久了以後連小聊街坊鄰居的八卦與變化也變成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讓人感覺好有人情味。小時候聽到他們的親切叫賣聲從窗外傳來時,總令我好安心,感覺自己不用擔心自己離群索居,仍可享受生活便利,他們好像是古早版的小七,讓你有一股生活的實在感,展現了台灣巷弄間特殊的小風景。
然而,像美國巴的摩爾的Arabber一樣,近幾年,當你的窗外越來越少傳來這樣懷念的聲音,有些人也許會慶幸減少了住家附近的噪音,然而我卻感嘆的是,失去了那份熟悉鄰家互相守望的親切感,原因當然也不外乎都會商業化的結果,越來越多的零售和服務業已經取代了他們的商業模式,也或許是人們越來越重視社區噪音、產品品質顧慮與食安問題等意識之下,壓縮他們生存的空間。
正在遺憾這些台灣人共同童年回憶消逝的此時,我最近很高興看到一群可愛的文創系學生,正努力在保存這樣的台灣好聲音,用圖像、繪畫、攝影與錄影去紀錄這群移動職人的生命,「如果現在不做,就再也來不及了」我想,除了感謝有心人士的努力,然而我們還可以做什麼幫大家把記憶找回來呢?下次當你看到這些移動職人之時,別忘了跟他們買點東西,噓寒問暖一番,我相信你的小小支持,會找回那失去已久的台灣人情味和回憶,和很多很多你意想不到的小美好。

本文出自於Yogi的東網專欄:路遙知文創 201501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