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8日 星期日

品牌志:採訪曾漢壽~品牌推手專訪:推展台灣品牌國際形象,最需要的是⋯⋯(上)

作者:Yogi
本文出自品牌志 

國家計畫培育 中小企業開始思考品牌道路
在過去的經驗中,曾漢壽一直覺得台灣最缺乏的是一個完整的品牌訓練課程,大部分的情況下都是找了一個講師來,他分享一個主題,可能這個題目是講師自己設定,或是主辦單位要求,而大家學習到的都是片段,其實並沒有完整的瞭解整個品牌建構的輪廓。
曾漢壽在外貿協會工作時,該會曾經邀請一家美國顧問公司幫台灣中小企業進行調查,擬定一套全面品牌管理系統的輔導訓練計畫框架與步驟,他們也到台灣花了一年的時間瞭解產業與市場現況,分別規劃了階段性的任務,但是僅限於框架,裡面內容的部分卻沒有做出來,因為經費的限制。後來拿到了他們給我們的計畫,才覺得台灣需要一個完整的輔導與課程來執行延續這個計畫。
2006年「品牌台灣發展計畫」一出來的時候,台灣沒有人有相關的執行經驗,所以在內部花了半年的時間,好好琢磨討論,台灣未來七年品牌計畫到底要做哪些東西?因為有了這個機會,到了2008年曾漢壽覺得台灣應該要鼓勵企業走上品牌之路,所以出版了兩本書「讓台灣品牌站上國際舞台」國家品牌篇及代工與品牌篇。最欣慰的是,這些事情至少讓這些中小企業有機會思考,以前完全不會考慮的,現在企業也開始會思考自己到底是不是要做品牌? 進一步衡量自身狀況,是否可以走向品牌之路。
陸續出現小企業品牌成功案例
而後成功的範例越來越多,曾漢壽說:「台灣有90%以上是小企業,中型企業以上的企業微乎其微。」所以舉一個最小的例子,他的團隊曾經輔導過一家以前在高雄十全夜市賣魯味的攤販「得意中華」,這位學員從一開始就積極參與貿協的活動,當時還自己背著四歲的娃兒,一步一步從零開始,也參與了輔導計畫。一開始連一個LOGO和品牌名稱都沒有,學以致用的使用上課與輔導所學的系統,一步一步走向品牌之路,參加貿協的大陸拓展計畫,當年還是金融風暴,而第二年業績成長到1.2億新台幣,美國市場已經是繼中國市場之後的第二大市場,到第三年就達到2.3億,所以真的是有心經營學習,絕對可以突破盲點,創造奇蹟。
另外一個成功案例就是華仕德,他們是中強光電轉投資的一家公司,一開始只有一家小廠房,是做記憶體隨身碟類的產品,百分之百代工的公司,而這類的廠商在台灣非常的多,於是他們也參與了貿協的「台灣品牌」的計畫,接受上課輔導,他們開始研發O3臭氧淨水機,能夠將手上、身上或寵物的異味立即清除,他們自豪的號稱「十秒機」,十秒之內經過該淨水機的水沖洗,即能消除異味。一開始該公司只做國內零售市場,但也認知到自己一直在打價格戰,卻又覺得自己無法做外銷。後來經過三年的輔導後,建議改為商用市場,比如美髮沙龍或專業食品、餐廳等等,後來進一步到大陸參加商展,獲得相當大的市場好評,產品優異,自然後面的商機和名聲就擴展出去,目前已經獲得全球專利,拓展全球市場,又是一個小企業的成功實例。
B2B是台灣的重頭戲
過去多年曾漢壽沈浸在台灣的企業與產業之間,深度瞭解台灣產業的情況,台灣太多優秀的企業名不見經傳,也未曾得過台灣精品獎,但在世界市場佔有率或地位可能位居前矛。
其實台灣許多企業一般消費者看不到他們的商品,因為他們都是做代工,但其實他們做得非常好,產品研發實力甚至是世界前幾名。台灣80%的企業是B2B,以代工業為主,很多台灣企業主覺得自己不需要做品牌,因為是B2B產業,所以以為不需要。但其實做B2B和B2C的概念其實思維是一樣的,只是面對的客戶是不一樣的。很多時候,也是藉由B2B將來才有機會做到B2C。
這幾年曾漢壽退休了,他貼近企業觀察,同時也回頭在審視過去在自己老東家工作時做事的盲點,其實台灣有許多真正優秀的企業,但是沒有被發掘,政府在發出邀請參加台灣精品獎項競逐之時,應該更主動的去認識瞭解市場趨勢,進而去發掘邀請他們來參加。因為好的企業和產品有時候不會自己站出來參加這樣的活動,應該由政府單位自動去搜尋這樣的新創機會,給予他們真正表現的舞台。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