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3日 星期一

小+小+創意=無限大

圖說:AMORE休閒包款2015年春季發表與新銳「長弓舞蹈劇團」合作形象攝影,是小品牌與小品牌以創意結合的佳作之一。

一年一度的台北國際自行車展覽會高度受到國際自行車展業相關業者重視,每年我也必到此處來一趟巡禮,瞭解台灣近十年來最成長迅速的這個產業類別,看看又有什麼新產品與品牌,這時候總會很多遇到這些剛成立公司的小品牌業主跟我聊他們業務推展上的行銷困擾。

今年在會展中遇到了一個有趣的自行車配件包包設計師,跟我分享了一些他自創品牌至今的一些心得,其中一個有趣的經驗,他跟我分享其實在品牌草創初期,都希望爭取更多的發聲曝光機會,其實很多新生的小品牌也和你一樣,他就利用的這樣想法跟其他同樣剛起步的小品牌一起合作結合,聚集小聲音變大,一起借力使力,將品牌推展行銷到市場。

聽到這裡不禁讓我想到我之前在大品牌作行銷時常操作的「異業結盟」,和不同類型同等級的產品或品牌合作,以達到雙贏的效果,甚至合作開發出新的產品,例如市場上之名的幾個大品牌結合案例:Mercedes Benz賓士 + Swatch=Smart, FIAT飛雅特 + ALESSI=PANDA, NIKE + Apple iPod or iPhone合作的慢跑組合,還有那些時尚大品牌與國際建築師結合的更是頻繁,Louis Vuitton + Frank Gehry, CHANEL + Zaha Hadid, PRADA + Rem Koolhaas…..成功的案例更是不勝枚舉,然而在已經成熟的大品牌中執行這樣的結合,無非是兩家名門互相哄抬,猶如各國間皇室的政治聯姻,雖然門當戶對的大氣勢可看性非常高之外,但因過去各大品牌各有各的歷史包袱,自然在創意上少了一些可能的彈性。

然而這些當然不是大品牌的專屬權力,小品牌因為沒有大品牌的沈重包袱,更可以專注在創意上著墨,力量也非同小可!例如台灣設計製造的Gochic bicycle自行車品牌,曾經與彩妝品牌Laura Mercier合作推出一款主打女性市場為主的法式都會版自行車Try Me,其車身即使用了Laura Mercier Try蜜」系列唇彩的色系,是前所未見的結合,非常有畫面的一個行銷組合,緊緊抓住女性消費者的心和趨勢。另一個案例是AMORE愛加丹尼休閒包品牌2015年起與新銳「長弓舞蹈劇團」展開一系列的合作,包括視覺影像、現場表演與出版,更加深了包包品牌本身的視覺張力與吸睛程度,強化了品牌的個性。

這些異業的結合不只是增加宣傳行銷的露出機會與管道,更是在為品牌自身定位,利用與類似客群或是同樣位階的消費族群之品牌合作,期待目標消費者的認同,並且加深對該品牌的印象與認知,的確是品牌經營者的一個利器。


其實異業合作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然也有很多大忌,例如過度本位主義,與不同客層的品牌合作,混淆消費者對該品牌的定位與認知,或是不是在一個對等情況下的合作,有可能被對方的光環吃掉等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情。然而,最難能可貴的,是在品牌還年輕需要發展的時候,嘗試過用創意的行銷手法來推展市場,造成話題,若是沒有因此聲名大噪,至少也能夠從中獲取更多經驗,不過品牌的道路本來就是漫長的,一步登天很難,但至少這是每個品牌建立初期都應該放膽一試的道路。

 本文出自於Yogi的東網專欄:路遙知文創 20150322

合宜住宅設計不合宜?


 圖:荷蘭的社會住宅其中多數設計新穎前衛,規劃合宜,令人嚮往。圖為阿姆斯特丹 Wozoco 長青族住宅社區。(photo from archidialog.com

台北市長柯文哲最近有意將捷運聯合開發案中,台北市所分得的570戶,轉做社會住宅,以「只租不售」的方式,而且規劃租金打八五折出租給年輕人,沒想到,原本的一番美意,卻引發了一場風波。這些少數人的抗議之聲,揭露了台灣人有多麼不熟悉社會住宅。

今天我想從另一個角度談這件事,回到我唸書居住的歐洲,去看看荷蘭全世界社會住宅最成功的國家之一,在荷蘭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社會住宅,但是他們規劃的不如大家想像中的以大樓式的集合住宅為主要規劃,因為造價考量而興建的社會住宅常因特殊族群的聚集,反而有可能與都市其他區域形成距離,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造成了更多問題。荷蘭也曾經試過這樣的方式,但後來發現不可行,於是開始致力於社區居民階級與族群融合,借用不同規劃工具來介入社會住宅的規劃,不經由公布門設計,分不出來哪一區或街道特別是社會住宅或一般私人住宅,空間各有不同取得的方式,可以說社會住宅是一種長久的計畫與政策,而非一種制式的形式。

社會住宅的成敗,其實是在「規劃與管理」,而且是在實施前期即有計畫性的規劃,包括族群融合的宣導概念,能夠接受申請補助的並非僅只是傳統定義中的社會低收入戶或需要救濟的族群,還包括學生、剛畢業的上班族、新移民、被迫搬遷離開原來社區的居民、中產階級、新創公司、個人工作室等,種類非常繁多。更重要的是荷蘭長期注重美學與設計人才培養,這些住宅都設計明亮、新穎富設計感,與一般私宅混合,房子不再狹小髒亂,有些還規定租屋條件得包括社區服務,例如租屋的年輕人,需花時間對社區學童進行課業輔導,連如何把一般私宅的住戶,與社會住宅的租戶彼此間的融合,都考慮進去,規劃的不只是硬體,還包含軟體。而這些社區有因為中間融合了社會住宅而房價有所影響嗎?答案當然是不會的,這樣良好的鄰里、設計與規劃、位置與交通,都令人羨慕不已,很難想像為何有這樣的擔憂。

反觀台灣現在不到0.1%的社會住宅,對這樣產品與政策的誤解實在嚴重,我認為這是出自不熟悉所帶來的恐懼,如同之前台北市大安區進駐麥當勞關懷之家,居民反對的無知翻版。關鍵在於沒有做好前期的教育與溝通,過去國際實例的分享而已!而且現在僅只是一個開始,柯文哲市長提出五萬戶社會住宅的政見,現在的570戶,僅是數量的百分之一,卻已出現爭議,但終究是跨出了第一步。如果失敗,台灣的住宅政策恐將又走回老路;如果成功,影響的將不是僅只是這些住戶,還將改變台灣人,世世代代對於「租屋」的迷思。

一個城市所以偉大,並不是住民有多少,而是住民的素質與執政者的視野。台北市都發局長林洲民在他的臉書下留下「自私的台北人」一詞,我想很多人都想跟我一樣,想高喊:「我也是台北人,但我不自私,我支持這樣的社會合宜住宅規劃!」正確與正義需要堅持,溝通與教育就是第一步刻不容緩的事。

 本文出自於Yogi的東網專欄:路遙知文創 20150315


不會用錢,比沒錢還要可怕




圖說:台南市區的林百貨,於去年修復古蹟重新開張,裡面主要販售文創商品。( Photo by Yogi)

這個禮拜台灣商界有一個亮點新聞,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來台實踐他之前對台灣年輕人的承諾,給予一百億的創業基金,有人說馬雲這麼做,其實同時給了台灣的老人和年輕人一個耳光,簡而言之台灣的企業長者以舊有模式獲利相當,卻不願意投資年輕的一代;而年輕富有的第二代或許舊守城池,不願創新,或許第一代不肯放手創新擴展,其他有才情的年輕人等不到資金,馬雲這一記,重重羞辱了台灣的老人和年輕人。

再來聊聊一本最近很紅的一本書「台灣的兩面鏡子」,其作者是非常了解台灣、中國的日本專家近藤大介所著,他從第三方角度剖析中、日、台三方競合關係,點出未來之道。他表示台灣的三個缺點是:第一、宣傳能力不足,不利於國際品牌;第二、複製外來事物,缺乏脫胎換骨的能力;第三、缺乏危機意識的島國和平癡呆症。

過去工作的前十幾年,我有幸在世界級的國際品牌執行行銷企畫與品牌公關的工作,過去幾年我將我的所學到的KNOW-HOW協助台灣創新的國際設計品牌相關的品牌形象建立與行銷工作,希望能夠幫助台灣產業重新包裝定位,走入國際市場,密集的走訪世界與全台相關的藝文中心、通路與賣場是我日常重要的工作之一。相信大家也發現這幾年台灣陸陸續續從南北不斷興起的華山藝文特區、駁二特區、誠品松煙店、誠品台南夢時代店、各大鄉鎮與觀光區等都可以發現台灣這幾年所謂的生活文創新興品牌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已經多倒數不清楚,然而我發現這些所謂的文創品牌,看的人多,買的人少,真正有能力走向國際市場的屈指可數,他們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我不確定這些創建品牌的創業者是否當初在創業時有做過清楚的品牌市場調查,或規劃好未來的品牌行銷策略、通路與方法,但就初淺的認識幾位這些品牌的團隊成員,他們給我的答案總是很令我傻眼,有的告訴我老闆叫他們就是專心申請國際設計獎,這就是我們最重要的行銷策略。有的告訴我,老闆只是聽到一個老茶農的心路歷程就決定要創這個品牌,想給她個漂亮的包裝設計,談幾個網拍通路即可。也有創意商品的行銷企畫告訴我,設計師們就是堅持他們設計的童玩很有趣,一定要開發量產,認為偏高的售價不會是一個問題。還有告訴我老闆覺得誠品就是他們唯一的通路,最重要的是把包裝設計一定要漂亮,售價就能提高,足以放在展示架上,吸引觀光客的目光。聽了這麼多年的瞎故事,我大概都可以寫成一本書了!這些故事老是總我想要好好跟創業主事者談一談:「你到底在想什麼?」

上面每個創新品牌的經營方法或行銷策略都必須進行全面的考量,並非完全正確也並非完全錯誤,但如果台灣老人不敢創新,也許只能繼續走複製的路;但這些創業的年輕人,沒有具備國際行銷的概念與能力,也無法將想像中的創新設計與品牌有計畫性的階段推展至國際市場,無非也只是曇花一現,無法成就。我一直相信台灣有好的人才,有技術和創新設計能力,然而我很意外的是,這些年來,為何不見台灣的國際行銷能力有同步的進展改善?抑或是創業者在品牌行銷上有另外堅持的經驗與想法,所以抑止了行銷宣傳國際的發展可能性?

回到最初的主題,台灣或許真的不缺資金,然而我看到現在台灣創新品牌的行銷方法不禁讓我冒冷汗。不論台灣是真沒錢或假沒錢,我衷心的期望,台灣的創業者是懂得用錢的,我一直強調建立品牌不一定需要花大錢,但至少必須學習將每一分的行銷宣傳預算都用在刀口上,要以客觀與宏觀的角度來看市場,而不是憑藉著主觀的經歷來主導這一切,因為,不會用錢,真的比沒錢還可怕。

 本文出自於Yogi的東網專欄:路遙知文創 20150308

快閃店的千萬種可能

圖說:Gochic bicycle位於華山的快閃店,完整呈現綠色品牌概念。 (Photo by Yogi)

這幾年越來越常在耳邊聽到「快閃店」(Pop up shop) 這個名詞,這從國外引進的商業行銷概念即是某品牌在一個特定的商場或是公共場所,開設的臨時性商店,營業的時間的長短不等,可能一週,可能一個月,而等到限定時間到的時候,這間臨時搭起的商店便會關門大吉,甚至整個拆除。

「快閃店」之所以會風靡就是在於,通常會開設的原因就是在於當地並沒有這個品牌的商店,該品牌或許短時間之內也沒有計畫要在當地設點,但是他們可以透過這這間快閃店,在特定時間讓該地的消費者是得以認識該品牌,瞭解其商品或概念,對於品牌經營者也是很好測試市場的前導,藉此瞭解該品牌的產品是否能被其商圈客人接受,族群相符。

上禮拜我接到一個設計師朋友的邀請,他自創的腳踏車品牌在華山文創園區開設了一個快閃店,雖然短短為期40天,但是超級替他開心。對台灣設計品牌有一定認識的人都知道,雖然說想做的人很多,但是真正出手而又持續堅持經營超過一定時間的少之又少,這一路過程的辛苦,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像我這個設計師朋友獨自創作,而又堅持到由設計開發、行銷到自己開設通路的品牌真的是鳳毛麟角


朋友細心的跟我分享在華山開設快閃店的這幾週以來,他很滿意這裡的經營狀況,他聊起這裡的完整獨立空間更能完全體現他當初創業的理念以及這個品牌的概念。本來是學汽車設計的他,因為相信腳踏車是目前最環保的交通工具,也希望大家能夠認同這樣的綠色生活形態,所以轉而創立了這個品牌,在產品設計上,以都會通勤車為主,日常生活的使用,區隔大家一般認知的專業腳踏車店似乎只有專業的公路車和越野車種。在他小小的快閃概念店中,也呈現出這樣的氛圍,和一般的腳踏車店給人過於密集壓迫、混亂或強烈速度工程機械的感覺大異其趣,整個空間清爽舒暢,適度留白,充滿了綠色植栽,和回收的木箱所搭設,呈現出小清新的生活風格,讓人易於親近,復古的空間,和產品的設計不謀而合。這個獨立的快閃店雖然小,但是逛起來暢快舒適,任誰都會想要多停留一下,體驗一下這樣的空間。

當我和他聊到找點的過程,和他過去經營門市的狀況,我突然發現,在台灣,尤其在台北,其實這樣設計品牌的生存空間更是大不易,雖然說一天到晚聽到政府工業局在倡導「產業文創化,文創產業化」,或是文化局提出輔導「文創產業」的計畫,然而對於像我朋友這樣的草創品牌小公司,得到協助的機會與資金和其他縣市比起不是優渥的。年前我去了一趟高雄駁二特區,我發現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有一個完整的「文創人才駐市計畫」,相較於台北市的補助與條件之優渥,令人羨慕。

前陣子看到有專欄作家在抱怨政府一直在拆掉老房子,不保存不保留,我對政府都市規劃政策不予置評,並竟都市規劃本身本來就是百年大計,我相信規劃必然有其原因,然而,如果能夠利用在拆除前的空間,給予創新品牌一些機會,就像這次華山的快閃店,或像日本「御徒町」這樣利用高架鐵橋下方的閒置空間,成為創新公司的展示空間或甚至工作室,給予適當的補助或免租金優惠,將會是兩全其美的方案。真心的希望台北能有更多過渡的展演或商展的空間,而且提供這些年輕的品牌更多適合的補助計畫,才能真正啟動台灣創意產業轉型的可能。

Gochic bicycle華山快閃店
營業時間:2/19-3/31(無休息日), 11:00-21:00


 本文出自於Yogi的東網專欄:路遙知文創 20150301

花時間做自己

圖說:古人說:「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 (photo by Yogi)

過年深夜裡,我遠在美國的華人朋友跟我在線上聊天,突然間他問我:「妳的新年新希望是什麼?」我當場被問到愣住,我心想:「這是什麼問題?長這麼大還有人在問啊?這不是小時候作文的題目嗎?」不過到真的是個不錯的問題,我好想好幾年都沒有認真的想這個問題了,只好隨口的回答:「做自己!」我心想,我是認真的!經歷了年底一些職場風暴,我決定好好的在今年做自己。

以為他會回什麼,結果他倒自己一副正經的開始說了自己的新年新計畫,不管我是否真的認真想聽。他說他要看書,每週看兩本;健身,要瘦到幾公斤,還問我要不要跟他一起比賽。被他這麼一講,我突然想起自己好多夢想,好多目標到現在還沒結案,眼看又是中國新年,其實這一年已經要過了兩個月,好像我還是一事無成?跟這些需要努力的目標比起來,做自己是不是太簡單,太容易了?做自己需要構成的要素除了要任性,要自私和自我之外,什麼都可以不要啊,不需要在乎別人的看法,不需要毅力與努力持之以恆,不需要花力氣也不用花錢,這麼容易的目標,把其他的責任往外一丟,什麼都沒了,豈不是容易的很多?

不過,也許對很多人來說「做自己」是最難的,在職場上為了五斗米折腰陪笑,在家裡對另一半不斷妥協或屈躬卑膝,尤其在過年期間,回家面對老家「真心話大考驗」的團圓飯,只好講出不由衷的客套話,已經成了家有孩子的家長們更是任性不得,「做自己」的新年根本是不存在的,只能永遠成為一個夢想。

也許我們可以想辦法中和一下,你願意試一下嗎?今年過年試著「做一下自己」,大家想出門,你就勇敢的告訴他們你想一個人在家靜一靜,認真的想想你今年要做的事和方向,好好的將接下來12個月的計畫與步驟完全計畫好,寫下來,盤算著實踐的方案,就像「過的還不錯的一年」(The Happiness Porject)一書的作者葛瑞琴魯賓(Gretchen Rubin)一樣,開始一整年的追尋計畫,強迫自己做一些沒做過的事,似乎是過個不一樣新年的好契機。

也或許真的什麼也不做,只是想離開繁瑣的人群,只是為了做自己,只是貪婪的為了虛度一下光陰,「一整年都忙成這樣,到底還需要做什麼?做這麼多事要忙死自己嗎?做自己吧!」也許很多人都會這樣想,那就做吧!在時間軸滿載的人生中,時而虛度,比虛偽奔忙,更具深度與內涵,不是嗎?

古人說:「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我倒覺得:「花點時間,做自己,即使是幾秒鐘。」不論如何,找回內心真正的你,做真正想要做的自己,這時間,絕對值得。

本文出自於Yogi的東網專欄:路遙知文創 20150222


真實的滋味

圖說:在宜蘭的鄉間,將感官發揮極致,感受到最真實的滋味。(photo by Yogi)

幾天前,我到了宜蘭礁溪朋友家族開設的民宿待了幾天,朋友家裡以及是經營托兒所,所以自從卸任了之後,將原來的托兒所轉型為親子主題的民宿,除了由教室改裝成的房間,擁有大片花園和菜園,大人小孩都可以在此嘗試踩踩田埂、玩玩泥巴、種田和拔菜,這裡還有放山雞悠閒的四處散步,讓小朋友們可以自行餵,民宿四周環繞著水稻田,冬天時不種水稻時,宜蘭著名的好山好水景成為田中的到影,美不勝收;這樣的不禁讓我想起小時候家裡附近也是這樣環伺著稻田,夏天晚上還可以去抓螢火蟲,然而這樣的景象早已消失多年,取而代之的是道路房舍,以前的蟲鳴鳥叫,已經被車水馬龍汽車呼嘯而過的聲音取代,所以回到這裡讓我覺得好放鬆安詳。

在鄉間的幾天,朋友帶我騎著腳踏車在村落間到處閒晃,中間聞到一些特殊的臭味,我問:「這是什麼味道?好熟悉!」我朋友說:「是豬舍!」久居國外的友人又說:「妳不覺得這味道雖然不香,但是每次聞到立刻童年的回憶就浮上心頭嗎?很有家的感覺。」,我大笑,難怪我也這麼熟悉,雖然我是個台北小孩,但小時候家裡附近還是有豬舍的,但經過多年,當然現在豬舍也早已被建案覆蓋,消失無蹤,然而那個真實味道的記憶,仍舊鎖在我的內心深處,從來不曾忘記。還有在一起田間踩著爛泥巴拔菜的土味,那種莫名實在的氣味感動,在我記憶中縈繞久久不去。

經過這幾十年來,我們身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味道商品,什麼香水、清潔劑、洗髮精,甚至食物飲品,聲稱檸檬香味,但其實都是一堆化學堆砌出來的味道。我們花了大把的銀子,去享受工業複製的味道,而且這些味道就像毒藥一樣,讓你上癮,讓我們忘記真實的不足、不美、不快、不好。

但久了之後有一天,當你聞到真實的味道,你竟然無法辨別,或甚至嫌味道不夠,或不好聞,這是一種生活的悲哀。然而,這樣的悲劇,似乎越演越烈,台灣的食品安全近年來不斷出現問題,就是人們無止境的追求虛浮的賣相和濃郁的口味與香味。重點是,這是一種惡性循環,越來越多人們也因為越來越多眼花撩亂的產品而未曾嘗過真實的滋味,如果你嘗過,絕對會因為這不造作的天然滋味而感動,讚嘆大自然奇妙的設計。人生也是一樣,真實的滋味,或許不甜美不香醇,但卻保留最真實完整的回憶,不管是甜是苦,是悲是喜。

如果世界上有一種無價的東西,我想應該是真實的滋味。在無所不複製的年代裡,真實已經成為最奢侈昂貴的一件事。


 本文出自於Yogi的東網專欄:路遙知文創 20150215

回家慢生活


 圖說:在南部的老巷弄間,處處還保留了老台灣的美好生活。

 最近我常花時間離開台北都會,到台灣的其他都會區與鄉間去走走,與離開台北的老朋友敘舊,藉此也瞭解各城鎮間的成長與變化。我發現相較於台北,這幾年台灣的其他的都會區真的是變化很大,台北一直以來都是全台的首善之都,政經中心,所以都市發展以及公共建設在公部門以經濟為名的推動之下,幾乎都是可以預料之中的發展,然而東部與中南部的變化,卻分別各自展現了有別於台北經濟上的主軸,而是在軟實力的文化上表現,已經漸漸培養出「在地好生活」的名聲,不只吸引著本地人回流,甚至連老外也越來越愛這片土地,移居此處。

我的好友A就是這麼一個例子,2008年金融風暴之前,她決定離開繁忙的上班生活,回到媽媽的故鄉高雄,跟媽媽一起生活,於是把在台北民生社區的房子賣了,回到高雄後,她把這筆錢在高雄買了三戶房子。也曾經在海外留學、考過領隊執照、熱愛自助旅行的她,自己住在其中一棟透天,和媽媽住在一層,另外兩層打造為國際背包客的民宿,自己開始以前在學校學過的MBA知識用在網路行銷上,招攬國際背包客的旅客,好客的她也喜歡跟這些遠方的友人聊天,總是把旅客們當作自己的親友般熱情款待,也成為了一種生活的樂趣。她因為預算考量所選的古樸公寓,充滿台灣70年代的風味,竟然意外受到老外的欣賞;而且在她完全沒有研究的情況下買到了當初以為安靜的老區,結果後來高捷通車,旁邊的駁二特區從一片荒蕪,已經幾乎乏人問津的區域,到現在已經是人人去高雄的必遊景點,這一切都是他當初沒有預料到的,當我誇讚她把民宿經營的這麼有特色,她只謙卑的覺得:「妳去看看台南的民宿,比我有特色的設計更漂亮的多了!」然而我覺得她的民宿最珍貴的不只是那棟硬體的房子,而是她給旅客帶來的人情味,那才是真正體現台灣最美的價值與經驗。回到高雄,她告訴我這裡步調非常慢,她現在一天只會做一件事,慢慢的起床,煮咖啡、吃早餐,然後簡單的上個往瀏覽新聞後,下午去跑一下銀行或買個東西,弄個清爽的晚餐後,晚上作個瑜珈後就就寢,很簡單的生活卻很愜意,可以很認真的體會生活的滋味,她說:「雖然錢賺得不多,但是夠生活了。」但是省著點花,我還是持續的看到她幾個月就又出去那個國家走走,現在才剛滿40歲的她,早已經實踐了大部分人的夢想。

像我朋友A的人這幾年越來越多,不論高雄、台南、花東、宜蘭或其他地方,我總是看到很多人勇敢選擇離開居住多年的都會和繁忙加班的上班族生活,來到步調相對慢的城鎮,暫且不論自己本來是不是來自於這個城鎮,但所有的共通點都是能夠認同這個城鎮的生活型態,回到這裡選擇圓自己的夢,或許開設民宿、經營餐廳咖啡館、務農、開設小工作室等等,為了本地生活尋找更好的解答方案,「回家慢生活」的型態已經開始漸漸改變台灣的風貌,現在連中國旅客與海外觀光客都被這樣的氛圍和生活形態吸引,來這裡選擇「生活」兼創業的外地人也越來越多,甚至還有專書介紹這些人的經歷和怎麼回鄉創業,這些似乎都再再證明,台灣的好山好水孕育出如此「好生活」的基本條件。

我忍不住想,也許這就是我們接下來最大的優勢,不比資金,不比人口,不比政治和金融環境,我們到底要跟國際比什麼,要拿出什麼更大的優勢呢?好好的在地生活吧!我們是幸福的,在台灣生活,那些來自人最溫暖的感情和文化蘊底,才是最彌足珍貴的永恆價值。

本文出自於Yogi的東網專欄:路遙知文創 20150208

美的關鍵數字

圖說:達文西所繪製的黃金比例。 (Photo from Da Vinci Museum)

最近我因為參加一個網路行銷活動,接到一通行銷訂製塑身衣的電話,裡面的業務專員聽起來像個媽媽,和我小聊了公司現行的促銷方案之後,問了我簡單的資料,然後不免俗的問了一下身高體重,直接分析我的體型狀況,然後告訴我我多麼需要這樣的產品,能夠幫助我多大。我在電話的這頭聽到其實心中開始在笑,心想:「一個完全不認識沒看過我的女人在電話的那頭,只聽到我身高體重的數字,就開始直接判斷我的身體狀況與體態?」這是個有趣的現代社會價值認定,我想,這就是這個商業時代的特有產物,快速的計算美的公式,進而得以達成商業目的。

現在大家晚上打開電視,電視台上正播放的節目類型,不是教妳如何製作簡單美味的減肥餐,如何配合有效運動達到雕塑體型,就是星座血型或生肖分析告訴妳適合的減肥方式,這已經是不容忽視的全民運動,連官方衛生署也很認真的宣導全民正確健康的體重數字的計算方法,並建議自己可以計算是否需要減肥。

理想體重公式:(身高以公分為單位)
男性理想體重 =(身高-80)× 0.7
女性理想體重 =(身高-70)× 0.6
標準體重:體重在理想體重 ± 10% 範圍內
體重過重:體重超過理想體重 10%
肥胖:體重超過理想體重 20%

妳知道你已經走一個以數字控制「美」的時代。

關於美,每個人都有他心目中的完美數據,世界上大部分的正常人的臉部都有兩道眉毛、兩個眼睛、一個鼻子、一個嘴巴;身體也由頭、軀幹和四肢而組成,然而有些人被普世的價值觀歸類為美女,有些則不,關鍵都是在於比例,如何認定?也有人計算出完美臉部比例,和身材上的腰臀比,似乎是成為美女的指標:
腰圍/臀圍: 腰臀比 男性標準0.85-0.95女性標準 0.67-0.8 異常 >0.95 >0.85
設計這套程式的人,計算了許多近代公認的美女,發現最迷人的腰臀比是0.7,非常符合這套計算方法,言之鑿鑿的認為遵行這個計算法不但可以享有吸引目光的美,還可以永保身體健康,對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乳線癌有預測的功能。

大家常說的「黃金比例(golden ratio)」呢?雖然當年達文西先生是以人為示範畫了一個比例圖,然而1:1.618的黃金分割法其實經過一套縝密的數學計算法得出,然而至今似乎用在設計與建築上的美學鑒察比較頻繁。而民間不成文的八頭身或甚至九頭身美女之說,其實一般亞洲人平均頭身比大約是6.75,歐美人是7.15,在古典希臘與羅馬的雕像與畫像中常見8頭身,是當時的藝術家們認定最美的比例,或許是因為少見吧!所謂物以稀為貴,所以妳說,美是不是因為時空背景有很大的差異認定呢?

健康的聯想,例如中國的唐朝就無可救藥的迷戀這樣的風尚,但時空走到了宋朝,人們又轉而開始欣賞纖細骨風的美女。在西方除了遠古時的埃及全民風靡纖細的身材,直到近代18世紀末期起,皇宮貴族帶起的纖細風潮,經過19世紀的強力加持,透過西方強勢的全球經濟影響世界至今,至今仍方興未艾。

廣告和輿論或許告訴你,這樣是美那樣是美,每天出現不同的新數據,讓愛美人士奮力追尋,然而到底什麼是「標準身材」、「標準體重」,不但會依循這時代改變,更會因為不同人而改變,永遠沒有準則。我很喜歡西方人說的 “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比中文翻的「情人眼裡出西施」好一百倍,它含籲了「美是因人而異」的重點。最後,我忍不住想起我的一位前男友說過一句經典:「我喜歡人們身上特別的傷疤或記號,人之所以美,就是因為他是獨一無二的。」變美是每個人終其身的目標與夢想,但千萬要小心這個商業社會招搖著「美」的大旗,放肆如惡火撲狼的廣告宣言或標語,因為美應該是因人而異的。


本文出自於Yogi的東網專欄:路遙知文創 2015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