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YOGI
本文出自品牌志
延續上一篇「品牌推手專訪:推展台灣品牌國際形象,最需要的是⋯⋯(上)」的討論,主導經濟部國際貿易局重要「品牌台灣發展計畫」的曾漢壽先生,進一步點出台灣品牌的核心問題⋯⋯
台灣 品牌經營的真正問題
曾漢壽一直認為台灣並不缺好的產品,但是缺乏如何經營品牌的概念與心態,然後向全世界介紹自己,惟如存有第一時間就想從中獲利的心態,就會阻礙品牌長遠規劃的策略。
很多原因讓台灣產業無法在國際市場出頭,比如說,全世界曾經有三分之一的薩克斯風都是台灣製造的,他曾經深入去協助台灣的薩克斯風製造業建立整個產業的國際品牌行銷,不過後來功敗垂成,原因主要是往往在聚集眾人討論時,大家第一個希望看到快速回饋的就是「錢」,當下他就知道這個案子很難團結繼續走下去,於是他們最後回去各自作各自的。然而這些年來品牌觀念已經逐漸建立,還是看見其中有幾個小品牌有在市場上經營,獲得不錯的品牌名聲。
曾漢壽認為,以台灣這樣的產業特性,台灣應該要建立一個如「Intel Inside」同樣概念精神的品牌,因為台灣的主流產業還是以B2B為主。世界上許多產品裡面,都會有一些研發設計甚或是製造來自台灣,如果能夠做好這樣概念的品牌意向,植入消費者的觀念,就是一個成功的方向。
設計公司可以成為品牌教育體系的一部份
所有例子都在在顯示品牌教育的重要性,曾漢壽認為,這幾年台灣設計公司的地位越來越顯得重要,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需要發展品牌,他不諱言:「不然你看幾十年前台灣哪裡有設計產業?」當然企業與消費者對於競爭力認同的時候到了,也需要設計來加持形象的創造。其實台灣的設計公司在台灣邁向國際品牌之路上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品牌教育的宣導亦是重要的一部分。
在品牌形象建立上,企業需要很多不同專業設計公司的輔助,他們需要從產品開發設計、到企業形象與包裝等不同的專業設計領域服務,如果設計公司能夠再多增強品牌行銷的概念與專業知識,成為業主對品牌知識概念的顧問,就可以成為品牌教育體系的一部分,協助企業走向品牌創建之路。
轉移計畫 而後中斷
談到2012年後品牌台灣計畫的主辦單位從貿易局(當時執行單位是外貿協會)移到工業局,品牌學院的計畫也就跟著中斷了,曾漢壽覺得有點可惜,因為品牌與行銷有極大的關係,之前由貿易局辦理,有利於後續市場接軌,它們之間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而品牌計畫移至工業局後,因為工業局鼓勵產品設計創新研發和專利能力,繼而帶動品牌推展,然而以過去所看到的產業現況,其實台灣的研發人才相當優秀,相對來說比較不乏這方面的教育和環境,且工業局主要輔導產品研發,辦理獎項宣傳,但無法將這些得獎的好產品再度行銷出去,實際帶到市場上。曾漢壽認為,台灣真正缺乏的是,在開發這樣好的產品之後,要如何拿到市場推廣,將形象與名聲建立起來。
但欣慰的是,品牌計畫項下的Taiwan Brand Management(TBM)的培訓與輔導計畫中斷後,過去參與TBM課程的學員們還自發性組織了一個TBM 品牌經營者聯誼會持續頻繁的在交流,分享彼此在市場上建立品牌的經驗,成為學員結訓後 品牌經營者的交流平台。但定期聚會的他們卻也有一些隱憂,即是自從TBM計畫結束後,就一直沒有新的成員加入聯誼會,經驗的分享與傳承有所斷層,為此感到可惜。
教育其實不只是上上課而已,更重要的是需要教育與後面的輔導訓練銜接,也就是所謂的「輔教合一」,才能夠真的落實課程所學,應用在實際商業拓展上。最後曾漢壽期許台灣的品牌教育能夠不中斷,也盼望再次建立起相關的平台,才是讓台灣品牌持續在國際上揚名的基礎。
教育其實不只是上上課而已,更重要的是需要教育與後面的輔導訓練銜接,也就是所謂的「輔教合一」,才能夠真的落實課程所學,應用在實際商業拓展上。最後曾漢壽期許台灣的品牌教育能夠不中斷,也盼望再次建立起相關的平台,才是讓台灣品牌持續在國際上揚名的基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