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3日 星期三

【轉載】古又文、吳東治 窮孩子跳上設計舞台

台灣設計滿地紅!最近又一些優秀的孩子躍上國際舞台,很開心,也替他們覺得驕傲。他們的故事,可以激勵很多還在奮鬥中的同學們....台灣設計加油!
------------
沒有優渥的家境、漂亮的學歷,古又文和吳東治來自邊緣家庭,卻靠著過人的堅毅與努力,在設計的世界舞台上,發光發熱。
作者:李雪莉  出處:天下雜誌

舉著鑲有銀色剪刀的獎座,站上曼哈頓國際服裝競賽舞台,拿下前衛時裝獎的古又文說出「我來自台灣」的那一刻,這位打毛線的一八○公分大男孩,注定成為台灣家喻戶曉的人物。

源自社經邊陲的家庭、文化邊陲的學校,三歲喪父,他靠著媽媽掃馬路和低收入戶補助成長。沒有物質支持,更無主流世界認可的漂亮學歷,古又文卻在十七歲立定志向後,從松山商職、樹德科大、輔大,擠進英國中央聖馬汀藝術設計學院,從社會底層一路戰鬥到世界舞台的中央。他創造了全球認可的美學,打入曼哈頓時尚殿堂。

得獎後就沒好好休息過,電話那頭,古又文強打精神說,「我那麼慘,還可以做到這步田地,滿希望自己的故事能鼓舞學設計的年輕人,能往前再走幾步路。」

台灣邊緣孩子爆發出的設計能量,今年像是連成一線燦爛的煙火,向世界舞台投射光芒。

今年剛拿到德國工藝設計紅點(Red Dot)大獎的吳東治,也是一例。

花蓮縣吉安鄉一幢民宅前,吳東治的父母正揮汗,烹煮著道地的龍鳳腿和肉圓。這小攤子就這樣養大包括吳東治在內的五個小孩。

和古又文一樣,沒有漂亮的學歷,吳東治在花蓮高工建築科畢業後直接當兵,二十歲前沒離開過吉安鄉。

但二十歲,確定以設計為志業後,他拚命向前,就讀亞東工專夜間部設計科、實踐大學產品與設計研究所,在國際競賽中征戰。短短四年間,他拿了十一座德國紅點大獎、兩個德國iF獎、一個美國IDEA獎,成為工業設計界的新星。

三十歲的古又文,和三十二歲的吳東治,成長過程中被貼著各式的標籤。他們是靠著怎樣的條件與努力,在石縫中開出花朵?

被世界遺棄 仍選擇相信
單親、家境清寒的古又文,青少年階段經常招來「單親就是壞孩子」的鄙視眼神;而且,他愛看清水玲子的少女漫畫、不愛打籃球,使他不受男同學歡迎。

「那是個沒有中性的年代,不是陽剛就是極陰柔,這兩極我都不是,」談起十年前青澀歲月的傷口,他敏感咀嚼當時的愁悵。

吳東治則是同學父母口中,喜歡打電玩、成績不怎麼好的壞學生。那段日子他最深刻的記憶,還包括每天下課要走哪條路,才不會被野狗咬的困境。

父母養家的辛苦,以及成長中一切得仰賴自己的生活本能,都讓他們無暇自我放棄。

古又文說,不論別人怎麼折磨你、詆毀你,如果對想做的事分析與思考過,就要對自己有信心。而吳東治則認為,「如果因別人對你的觀點而受傷害、沮喪,只是徒讓別人少個對手而已。」

古又文在男生堆中勇於做中性的自己;吳東治無懼眾人眼光,在改裝摩托車中,摸索出工業設計的道路。

他們抽離地笑看世界,然後一頭栽入美的世界裡,專注做自己。

喜歡畫畫和設計的兩人,沒花太多時間周旋、浪費在人云亦云中。當同齡者還在四顧茫茫時,他們二十歲不到的年紀就確立志向,開始接案、實習,半工半讀養活自己。

與真實世界拚搏的經驗,更讓他們提早磨練設計的技法,目睹設計的全球標準。

吳東治在台北縣亞東工專讀夜間部、古又文在高雄縣燕巢鄉念樹德科大時,就大量接案,了解顧客與市場對設計的需求。古又文重要啟蒙恩師之一、樹德科大流行設計系老師邱鳳梓說,「他不在乎案子的大小,即使是僧袍或休閒服都不拒絕,他要賺工讀金,願意接受各種磨練。」

成功來自失敗經驗的累積
兩人在設計領域有天賦,更有熱情,都想創造自己的品牌。

他們的策略,是把自己往世界的舞台丟,定期盤點能力、條件。

古又文很在乎國際競賽,「我不要形容詞,好或差太主觀。我要有個鐵錚錚的標準驗證實力,尤其對學歷不漂亮的人更需要這些。」所以他到上海、北京,四處參賽。

吳東治也是給自己許多期許與壓力,定期規劃參與比賽。進入亞東科大不久後,他就投遞大大小小的比賽。

比賽,是充滿挫折的,儘管人們記得的,總是他們獲獎的時候。「只有成功的經驗才被別人看到,但我有很多失敗經驗。」吳東治今年拿到亞東科大傑出校友,但很少人知道,當兵前他曾被亞東入學考拒絕過一次。

古又文也遇過參賽多次未得獎的低潮,那時他的情緒爆開,哭倒在房間地板上久久未起。直到情緒平復,再拍拍衣袖,分析自己到底哪個環節做錯。

他們沒時間自暴自棄,知道成功是寸進,沒有捷徑,更非一蹴可幾。所以,按部就班,徹底執行,從失敗經驗中檢討、修正。

「從A到Z中間有二十四個字母,不可能直接就到Z了,我只是把當下每個可以掌握的事做好,」吳東治說。這幾年,他靠著從歷年紅點得獎圖鑑中找設計趨勢,如環保、新材料的運用等,仔細研讀評審的評論,歸納作品得獎的關鍵。

為了參加國際競賽,他們更努力克服英文不好、資源不足的侷限。

古又文上BBS到處找台大和政大學生開英文讀書會、找外國人練英文;吳東治則是勤翻字典,大量看英文設計類雜誌與評論,掌握第一手的設計訊息。

二十歲前從未離開過吉安鄉的吳東治,會存錢買下日本汽車設計的書籍,從漢字裡面猜意義,模仿裡頭的草圖做模型;在貿易公司擔任設計師時,他設計出生平第一個紅點得獎作品,最後該公司量產,所有權雖不在他手上。但他覺得,「別人付薪水讓我學習,理所當然。」

當他們看到別人坐擁資源卻不懂運用,偶爾人性中不滿的情緒會隱隱抽痛,但又會立刻斬斷負面思考,停止抱怨。

古又文在燕巢鄉的求學環境中,也能解讀出正面訊息,「偏僻地方還是有很好的資源,年輕師長很願意分享所得所學。」

邊緣孩子創意的爆發力,讓征戰世界各國大獎,擔任大型比賽評審的自由落體工作室創辦人陳俊良感慨良深。比較都會與邊緣學生的創意後,他發現,資源較多的都會學生思惟較格式化,容易「撞創意」,但邊緣長大的小孩因為要學會活著,反而能絕地逢生。

他說,兩者都可累積競爭力,但邊緣創意更具差異與原創性。

熱情是到夢想最短的距離
古又文的老師邱鳳梓,是台灣第一屆服裝設計新人獎入圍者。她在學界多年,也認為,不論貧富其實都有均等的機會,差別在於是否掌握機會的態度。「當古又文願意嘗試,你說老師們願不願意幫助他?」古又文今年準備出國念書時,老師和同學都偷偷塞錢資助。

自助人助的吳東治與古又文,未因貧困而逃避,選擇做入世的夢想家。

兩人如今都選擇開工作室,同時接商業案件,也持續創作。

「團隊是求平均質,設計最突出的部份,很容易在團隊合作時被抹掉了,」迪化街裡,吳東治與朋友合開的與創設計,顯得獨樹一格。

大量客製化的商業環境裡,的確很難滋養出好的設計師。

古又文這次在美國最大國際服裝競賽Gen Art得獎的六套立體針織毛衣,就是例子。每套毛衣要花兩星期的手工編織。製作衣服時幾乎是每天十六個小時的工時。

而他選擇原本是紡紗原料的羊毛條做編織之用,用柔軟的羊毛做出立體感雕塑,「每個勾針都是變數,針與針之間的張力與緊密度決定塑型,針針掌握在自己手裡,」邱鳳梓形容,古又文以手替代機器勾針的高度困難。

選擇困難的事去超越,這兩位邊緣出身的年輕人,用邊緣戰鬥的方式,證明了熱情與努力,是實踐夢想最短的距離。

在迪化街老舊公寓裡,吳東治正埋首忙著即將到來的研究所口試。他的論文題目是「以經驗衍生之設計方法」。

而另一頭,得了時尚大獎的古又文,卻把在跳蚤市場裡用五英磅買來的皮夾克,穿出質感。因為貧困出身,他節制對物質的需要,不希望時尚是奢侈或昂貴的。他更希望台灣人能對年輕設計師更有信心,不要一味崇洋。

純真的志氣,為古又文與吳東治銘刻了走上世界設計舞台的希望,也讓他們跳脫邊緣的宿命。(全文完)

BOX:小檔案---古又文
松山商職廣告設計科、樹德科技大學流行設計系、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畢業,現就讀於英國中央聖馬汀服裝設計碩士課程
給年輕人的建議:不論別人怎麼折磨你、抵毀你,如果你真的思考過分析過,不論周圍的人是否對你有信心,要對自己有信心。

BOX:小檔案---吳東治
花蓮高工建築科、亞東工專夜間部設計科、實踐大學產品與建築設計研究所研究生
給年輕人的建議:早點投入設計實務工作,經歷全面的設計體驗;因為真正要出類拔粹,不能只是模仿老師的風格,老師教再多只能學到他有的,要超越自己,而那是沒有方程式的。

Merry PURPLE Xmas!

前幾週蘋果日報有登我家, 連可愛的強強都入鏡了, 讓大家見笑了~

不過我覺得攝影師也真厲害, 把我家拍的好大, 果然攝影是會騙人的啊! 哈哈哈~

這幾天工作忙透了,暈頭轉向的,在迷濛趕稿的午夜夢迴時分,我做出了這張兩分鐘弄完的賀年卡,趕快寄給親朋好友,希望一切都還來得及!

祝我所有親愛的朋友們,聖誕佳節愉快!天天都有主同行~感謝讚美主!

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轉載】華人沒有「品牌」,都怪太勤儉?

我對作者Mr. 6的觀察心有戚戚焉~在經營品牌建立這麼多年,說「勤儉」真的好含蓄,無非就是「遠見」和「氣魄」二字....

各位品牌經理人,你們辛苦了!未來我們還有很長要打拼的道路要走呢!

------------------------
【轉載】華人沒有「品牌」,都怪太勤儉?

from 數位時代
撰文者:Mr.6
發表日期:2009-12-02
上周讀到有一篇新文章有趣,它在討論,「為何中國都沒有一個全球級的品牌?」為何中國大陸(或台灣也是),儘管做製造做量產做得這麼棒了,卻都還是沒有太多國際品牌出來?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在餐桌上也常聽到前輩、高手們,從一個深深的「嘆息」開始,然後高談闊論自己獨特的看法,有人扯到東方人的個性,有人扯到教育,有人扯到人才………聽起來都頗有道理,但聽起來都好遠、好無力。
由歐美人士來看這件事,自然不會太準,不過,因為他們無法像我們扯到什麼教育、什麼人才、什麼歷史的,因此,他們的答案可說是簡單多了!我們不見得要聽歐美人士的意見,但,既然華人社會並沒有太多品牌,因此可能再怎麼閉門想還是瞎子摸象,以井窺天,我們永遠不知道「有品牌」是怎麼搞的,或許,也真的只有歐美人士,才能幫華人解開這個「結」?
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文章怎麼說的。
先來看看第一篇文章。剛剛那篇文章,其實是在回應一篇舊文,早在四個月前,《Newsweek》就曾有一篇文章在討論同樣的話題,他們先舉了「華為」為例,從一個當地的進口商一路做到全球第二大的電信硬體廠;早在十年前,有人寄望華為可能成為全中國大陸第一間超大的國際品牌,可惜的是,雖然它至今仍被BusinessWeek譽為全球前十大影響力公司,但,它就是沒有「品牌」,全球大部份的消費者,無論是C端或B端,就是不認識「華為」,連「Huawei」這個拼音都亂唸一通。這篇文章試圖從「華為」這個案例來分析,為何中國大陸許多廠商沒有全球級的品牌?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本身完全沒有想往品牌努力的跡象!他們還是很自然以其他公司為主要客戶,而非直接銷售給終端消費者,另外華為花了很多很多錢來鞏固它在智財權(IP)的地位,報導說,它是去年申請智財權最多的一間公司,這些智財權都是譬如某個防彈的電信設備,或是可承受極酷低溫的設備,都是高科技的成就,但也都是賣給了其他客戶。文章還另外舉了兩個例子,聯想(Lenovo)買IBM的ThinkPad,三年來卻在海外發展不甚順利,現在忙著在內地鞏固自己的市場佔有率,甚為可惜;而海爾亦打算藉投資紐西蘭的高階品牌Fisher & Paykel,一陣子來似也沒看到太多的建樹。
不過,這篇《Newsweek》文章指出一個之所以沒有「全球品牌」的最關鍵原因──它說,是因為華人內需市場的競爭太過激烈!這些廠商的本業,總是先做OEM賣外商,但其他住隔壁的鄰居無時不刻虎視眈眈要從這些外商手上「搶單」過來,因此大部份的OEM廠忙著打競爭對手、忙得要死,根本沒時間想自己品牌(外商也很擅用這種競爭關係,將OEM廠商「吃的死死的」);此外,這些公司偶爾「不小心」推出唯一的品牌事業,十之八九都是從中國大陸內地開始推廣,但他們卻發現,他們連這邊當地市場,都無法成為絕對優勢的品牌,因為高階市場已被外商品牌壟斷,面對12億消費者只能先打「低價策略」,於是,這些可憐的工廠,在海外代工賺不到錢,海內的國內品牌也賺不到錢,「兩頭空」的局面,讓他們就算規模已達幾萬人、幾十萬人的大工廠,也無心去好好打造一個全球品牌!(報導舉出「車商」為案例,目前全中國大陸就有高達150間有能力推出自有品牌的汽車廠,還另有500家有能力推出自有品牌的自行車廠,這麼多競爭者…… 怎麼競爭?)另外,中國大陸的「低價形象」在歐美揮之不去,因為就算中國「品牌」沒到美國,但其他歐美品牌的產品後面已經標示了「Made in China」,比比看也知道,每次這樣標的,都是比較便宜的、或許比較不精緻的那個產品,所以報導引用Interbrand找來全球700位社會菁英,有高達66%的受訪者對中國產品的直接印象是「便宜」(cheap),這對中國大陸廠未來想推「全球品牌」非常不利!
但,真的是這樣嗎?以上只是《Newsweek》的看法,幫我們「暖身」一下而已,最近這篇文章,則是在「反駁」這種說法
這篇文章的作者,似乎也是一位「中國通」的老外,他剛好站在許多中西合作案、併購案的「第一線」,從第一線傳來的想法,非常值得我們參考一下──
首先,他認為「我們其實都搞錯了」,在中國大陸其實IP的保護並沒有這麼差,有許多海外公司因為到中國時善於讓法律保護,以致他們的品牌至今依然成功存在於中國市場,如KFC、Nike、Audi等,它說,如果這些可以成功,其他的應該也是可以,關鍵在於──
只要,它願意花「$$$」打品牌。
而這個錢,並不是像製造一樣東西,買了什麼、賣了什麼,是可以準確的估計出來的,是可以量化成計畫然後來做的!看,大品牌的行銷預算,往往無法準確掌控,而且看起來常常是近幾荒謬的「高」。
這位專家認為,華人世界沒有品牌,是因為中國大陸公司對「品牌」的重視就是沒有西方國家品牌這麼多,「重視」不是口頭說說而已,這些中國公司明明知道品牌的重要,知道一間公司最佳出路就是建立強大品牌,也知道強大品牌絕對大幅拉高獲利空間、為公司帶到另一個高境界,但,每當要「花錢」的時候,到現在為止,中國大陸或台灣的廠商依然帶著很大的存疑:「為……為何要花這個錢?」
這位專家講了兩個他接觸過的客戶的故事:兩家中國工廠,都是和西方工廠合作,都「差一點」就有機會創造大品牌,但到了要關鍵時刻,他們自己卻因為錢的關係或一些堅持而決定「抽腿」,白白放棄大好機會──
第一個故事是,有一間美國品牌公司因應競爭,決定在原產品線之外,迅速加上其他的產品項目,由於這樣快速的擴充對他們來說前置成本與風險太大,因此他們靈機一動,乾脆和他們的「老夥伴」這間中國工廠一起「合資」,開設一間新的美國公司,專門來推這些新產品,也算是幫老夥伴一個忙。原先,這間中國工廠等於是拿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好機會,有人「帶路」一路送它到美國的商店架上去、掛自己的品牌(自己至少出資一半),但,中國工廠卻對美方要求,堅持用原本公司名稱的「中文拼音」作為新公司產品的名字,而不是另外再取一個全球都會唸的名字;產品的名稱和公司的名稱不一定得相同,但這間美國公司說服了老半天,依然說不動中國公司,於是此合資計畫只能暫緩在旁邊。
第二個故事則是美國有間品牌公司已經破產了,原本發包製造的中國工廠見機不可失,決定看看能否將該美國公司接手經營;這間中國公司不斷與美國的人士接觸,要求問問價格「應該」是多少,得到了這個數字以後,參加了這間美國公司最後的商標拍賣會,好幾家一起競價,其中最適合的明明就是中國這間工廠,但它們的預算卻是最低的!很快就標到了原本預設的最高標價,這間中國工廠臨時打電話問高層,是否應該繼續標下去?但中國工廠決定還是裹足不前,最後這間公司的品牌的售價,是原先中國公司內部預設售價的三倍多!不過,這間公司忘記一件事,買下這間美國公司不只買到它的表面價值,還包括未來這間中國工廠可能的機會;但他們寧可這次就「pass掉」,不標下那個品牌!
以上兩個故事,和這個理論,也刺激我產生另一個看法──
沒有品牌,有可能和什麼東方人沒有創意、東方人無法能言善道,甚至東方文化不若西方強勢等等完全無關,它的「成」與「敗」,說不定全都要歸因在中國人的美德:「勤儉」上面。因為勤,因為儉,所以華人懂得省錢、一分一毫精算之後,努力埋頭拚、我要出頭天!於是,就做出了全世界最大規模的「工廠」們,但到了要打全球品牌的時候,華人的工廠卻不願意花「不合理、未經證實」的錢在全球行銷之上,亦因為太過相信「勤勞可以打敗一切」,不相信品牌真有這麼神奇的魔力可讓懶懶做出的「爛東西」打敗勤勞開發的「好東西」,最後空有一身的好東西,卻做不出品牌。
如果是這樣子,我們在教育後代的時候,或許會有一些不一樣的看法;我們在切入與公司談合作,也或許會有不一樣的重點了。或許這也是創業家的機會,可以以什麼樣的方式,讓「行銷」這件事就像進貨出貨一樣可以完全掌控?(原載於Mr.6部落格

2009年11月2日 星期一

【Yogi@樂多新文創】品牌 / 專訪:(Malin+Goetz) 創辦人Adrew Goetz

因為工作的關係,為這個品牌在台灣做LAUNCH上市的活動。很高興有機會在上市的時候親自與兩位創辦人見面,為他們安排記者會、記者專訪和酒會,為人可愛又和善的他們,真的很親切,我週末還帶他們去故宮玩,臨走前還不忘提醒邀請我要來紐約找他們和看看他們的狗,當然最重要的,還要開車帶我出去玩!(他們去故宮的時候,被我的開車技術嚇到,Andrew說:「不用SORRY,你要來紐約體驗看看Mathew開車,那才是真的adventure(冒險)!」哈~)我一定會找時間的!可愛的Mathew+Andrew!

左:Andrew Goetz,右:Mathew Malin


實這段專訪在他們匆忙的五日台灣行根本沒空做,是樂多的主編給我問題,我EMAIL到紐約給他們後來做的,不過裡面很多答案令人莞爾一笑,超可愛的啦~

對設計、創意及創業者非常有幫助喔,我覺得~在這裡跟你分享~

【樂多新文創】原文

-----

紐約目前最潮的保養品牌(MALIN+GOETZ)第一家專賣店於2004年3月1日紐約曼哈頓的雀兒喜區(Chelsea) 開幕,為一個簡單、平衡、時尚的中性保養品牌。(MALIN+GOETZ) 簡化所有皮膚的複雜保養程序為兩步驟:清潔+保濕,使美國傳統的藥妝店及香氛設計與概念變得更為現代化。日前(MALIN+GOETZ) 於台北東區成立首家台灣的概念店,兩位創辦人Mathew Malin與Andrew Goetz同時也蒞臨台灣參與開幕活動。台北東區旗艦店延續紐約專賣店的設計元素,以「陰陽」的概念作為店面設計的主軸。

台北敦南概念店

matthew malin.
matthew為前kiehl’s經營團隊,負責管理全球業務。kiehl’s被l’oreal集團收購後,matthew進入prada,負責發展及管理helmut lang 香水及與p&g的授權業務。兩年後,matthew及andrew開始(MALIN+GOETZ)的品牌發展計劃。

andrew goetz.
於創辦(MALIN+GOETZ)前,andrew於瑞士家具設計公司vitra,擔任行銷總監,長達十年時間。 (MALIN+GOETZ)紐約旗艦店的設計及包裝團隊都是andrew與從前夥伴的作品。除了設計創意之專長外,andrew也擔任(MALIN+GOETZ)每月晚餐聚會的主廚。他被2006年三月號的《food & wine雜誌》評選為曼哈頓的最佳主廚之一。

M+G的暢銷商品:葡萄柚潔面膠


工作 THE WORK
1.麻煩您簡單介紹一下您個人的經歷
在我們開始MALIN+GOETZ之前,我擔任VITRA美國區的行銷總監一職長達十年的時間,時常與許多建築師、工業設計師和平面設計師一起工作。

2.簡單談一下您個人自創品牌的產品特色
我和來自美容保養界的Matthew Malin於五年半前一起開始這個品牌,融合來自設計界的我,創造一個現代又簡潔的保養品牌,我們將天然的成分配方與現代科技結合,創造出一個非常有效、男女皆適合的產品,尤其適合敏感性肌膚。

3.你是在什麼時空背景下(觸發你)進入這個領域?
我和Matthew之前一直都在為家族企業工作,我從來自於一個創業家的家庭,所以對我來說自己創業是遲早的事。而創意對我們兩個都很重要,我們想從頭到尾完全掌權負責,剛好那時是場也有一個很好的機會,許多小型的獨立保養品牌都被大公司收購,例如Kiehl’s賣給L’Oréal萊雅集團,Bliss和Fresh賣給LVMH路威酩軒集團等,我們真的很喜歡擁有一個沒有大集團掌控的獨立品牌這樣的一個想法。

4.你的創作靈感通常來自於?
我們的靈感來自許多事物,旅行一向是我們的靈感來源,對於設計來說。對於產品我們靈感來自於天然與科技的結合,我們一直專注於傾聽客戶的需求,我們不創造因為市場流行而作的商品,我們寧可設計對肌膚保養有特殊需求並且有效而設計的產品。

5.你最喜歡(或印象深刻)的人(藝術家、設計師或建築師)是哪位,為什麼?
很難縮小到一位建築師或設計師,每個時代都有一些絕佳的創意,被公認為是歷史的軌跡,我欣賞許多不同時期的設計師,我自認為我是現代主義者,我喜歡Eames和George Nelson的家具設計,而近代建築師,我喜歡Herzog and de Meuron、伊東風雄和安藤忠雄,但是我的創意來自於太多人,工業設計師Tom Dixon是我的最愛之一,我最愛的藝術時期是德國的表現主義。

6.你在工作中最重要的夥伴是(工具或人)?
Matthew Malin!


M+G位於紐約曼哈頓的辦公室:左邊是Mathew Malin,右邊是Andrew Goetz的位子


7.你大部分的創做事在怎樣的環境空間中完成的,可否提供一張照片?
我們辦公室位於紐約曼哈頓一個20年代的工業區,現為成衣區的閣樓裡工作,大約有250平方米(約75坪),空間包括我們的物流中心與倉庫,我個人覺得是一個蠻酷的地方。


生活 THE LIFE
8.你通常怎麼度過你的一天?

我早上起來會去健身房或是去跑個八公里,然後用早餐,然後我們會帶著我們的狗Bob和Junior去辦公室,老實說這有點困難,因為他們已經有點年紀不太想走路,所以我們會把他們放在嬰兒車裡推著他們過來。我們每天都被email、電話和會議包圍,每一天時間都不夠用,然後大約九點再把狗狗送上嬰兒車,然後回家吃晚餐。


左:Bob,右:Junior


9.請介紹一件在你日常生活中很常用到的,或是很值得推薦的物品,如果可以請提供一張照片。
我每天都會用我們的葡萄柚潔面膠,超保濕,超好用。

10.在你最近的日常生活中有遇到什麼特殊的事件,帶給你影響或啟發?
因為我們的狗狗年紀大了,所以我們得把他放在嬰兒車裡才能帶去辦公室,真的很像養小孩,所以我們最近有計畫打算出寶寶系列的保養產品。

11.你在日常生活中感到最喜歡(最自在)的人、事、物或環境?
對我來說身邊充滿真誠、認真工作又有創意的人很重要,我尤其喜歡很有幽默感的人!

12.你理想中的生活型態為何?
我喜歡認真工作,但是理想中我希望能更多點平衡,我們還蠻想在鄉下買個房子去度週末。


人生哲學 THE PHILOSOPHY
13.你是否曾在年輕的時候(20歲?30歲?)遭遇挫折?當時的你以何種方式面對它?

我已經47歲了,我到現在還是會遇到挫折,我現在的挫折和年輕的時候不太一樣,但是我現在應該可以處理的更成熟點,因為我也沈穩了許多。而我想破碎的酒杯無法修補。

14.而如果你可以回到過去,現在的你會給當時遇到逆境的自己,怎樣的建議或解決之道?
我不確定我會做多不一樣的選擇,但是我想如果我當時如果像我現在一樣的成熟,我可以作的更有自信一點。

15.有什麼「一生中非經驗不可的體驗」,你會鼓勵人們(家人、朋友)去嘗試?
對我來說最棒的人生體驗就是在不同文化的國外居住,在許多層面來說都是很棒的教育,學習一種新語言和文化是很棒的一種覺醒。


台北敦南概念店


16.如果是問你自己,你一生中一定要去作但還沒有去做的事(體驗的事)有哪些?
我已經在歐洲住過(阿姆斯特丹五年半)並且旅行過多處,我現在很想住在亞洲,希望我們的事業能在這裡發展得很好,這樣我們才有機會一嘗宿願。

17.最後一道題目,你的人生哲學?
清潔+保濕。
開玩笑的,正確的說,我的人生哲學是:儘你可能的學習並且體驗一切事物。

其他THE OTHER
18.你們這次來台灣去了故宮,你喜歡故宮嗎?你最印象最深的為何?

故宮真是太棒了!我特別喜歡陶器與瓷器,我意外的發現15世紀的陶瓷竟然與近代陶瓷圖騰花樣非常相似,美麗極了。






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

【Yogi@樂多新文創】竇騰璜 / 張李玉菁 2009秋冬時裝發表

【樂多新文創】原文幾何輪廓+墊肩+黑灰白=80年代摩登

竇騰璜 / 張李玉菁今年遴選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四連棟展館為STEPHANEDOUCHANGLEEYUGIN 2009 Autumn-Winter collection服裝秀派對地點,其來有自。
2009秋冬系列來自近代立體主義風格的影響-以球形、圓錐形、圓筒形等基本造型來處理自然物體的觀念。20世紀的立體主義是富有改革理念的藝術流派,立體派藝術活動也激發了如未來主義、結構主義及表現主義等一連串的藝術改革運動。它主要追求一種幾何形體的美,追求形式的排列組合所產生的美感,並由直線、曲線所構成的輪廓塊面,堆積與交錯產生視覺的趣味,設計師大膽運用華山原始粗獷的現代工業風貌,搭配藝術氣息濃厚的舞台空間設計,以序列的白色巨型充氣裝置,正反衝突現代與復古極致美感,讓與會嘉賓穿梭於碩大球體所構成的氛圍中。

其中最令人驚豔的是—墊肩回來了!整體髮型彩妝與造型呈現80年代風味,配合著八零年代流行的搖滾電子樂曲,傳達服裝設計師 竇騰璜 / 張李玉菁 對於今年秋冬潮流的新主張。
立體主義剪裁俐落幹練 搭配「黑灰白」經典色調

開場秀由近來逐漸在巴黎,倫敦等國際時裝週伸展台展露頭角的個性名模 劉欣瑜,以立體誇張袖型白襯衫,搭配黑色緊身褲揭開序幕,結合了方形、圓形、三角形幾何輪廓元素的造型,序列形式的排列組合穿梭於場域裡,展現立體且獨特的漸進式美感。間或穿插添入了明亮多彩的塊體色系,呈現活潑動感的意象,壓軸系列,以方型、梯型、多角型鏡片裝飾黯黑色調服裝,堆疊著立體派不規則幾何形體的摩登感設計。

清瘦男模身穿亮片夾克搭配緊身九分縮口褲,宛若搖滾巨星酷帥有型,也隱約流露出些許對流行巨星 MICHAEL JACKSON 的懷念。立體與幾何動感成為本季的全新訴求;立體高聳的墊肩呈現鮮明輪廓,下襬及臀的背心與俐落幹練的短版西裝外套,高腰皮帶搭配細長窄版褲服貼有型,帶點中性的帥氣卻又兼具性感魅力。透過充滿個性金屬感的「黑」、中性低調的「灰」、展現女性特質的「白」,簡潔的色彩也更加彰顯線條的獨特性。

方形墊肩結合三角幾何輪廓與球體般的立體線條

近年來全球的經濟低迷,讓所有設計師們不約而同地對重現80年代的繁華榮景產生嚮往。充滿80年代氣息的立體墊肩為本季的重要輪廓,不論是西裝外套或背心上的墊肩裝飾,都恰到好處的為現代女性增添了強勢風貌,同時卻又帶點衝撞的搖滾自由精神。幾何剪裁的上衣與寬大針織衫、短至腿臀交會處的超迷你裙搭配上萊卡貼腿褲或細窄煙管褲,都明確傳達出輪廓鮮明幾何線條的立體美學。

2009年9月20日 星期日

關於設計這條路~

工作真的好忙,忙到都累出病來了~
終於… 我還是辭職了...
我很需要休息,身理和心理都要~我累壞了!

你可以說我有點失意,甚至有點沮喪,在遇到這樣金融風暴裡,人好像還是會向命運屈服。
但其實也不絕對是。

其實不知怎麼著,我這次沒有太大的失望或難過,因為我對上帝有信心,因為我瞭解我自己的能力在哪,其實以前也不是沒經過這樣的一年,所以心情放得特別輕鬆。

我的芳療師說的好:「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

反而最近靜下來想想自己這幾年庸庸碌碌到底要什麼?是否真的已經得到?
找回自己的最愛,是當務之急。
因為我最近似乎在迷霧中已經失去自己對生命的熱情和目標,所以也許這是件好事,不是壞事。

我想,
我還是熱愛設計,美的事物,尤其與空間結合的部分~
確定的方向我說不出個所以然,但是遇到我熱愛的我會知道,不會讓它過去,不會放手。

最近收到一個設計系畢業不久的女孩問我設計這條路,
其實我最近感觸還蠻多,
其實也蠻常有我的學生問我類似的問題,今天就在此一併答覆了~

----------------
您好,妖姬小姐^^

很抱歉這幾天有點忙,所以晚回信了
我不是要問留學的事情喔
我是之前在收尋誠品設計的時候,看見您的回答的(知識+)

我是今年畢業於高雄樹德科技大學 生活產品設計系的學生
不知道您有聽過這各學校嗎?!

然後我是高雄人
最近一直再找工作
但在高雄幾乎找不到專門設計產品的公司

我有猶豫是否該到外地去闖闖(ex.台北)
我之前有看見您回答一位學生的問題
提到是否該唸實踐或成大
您給他的建議是北部的

所以我想請問
我不是畢業於有名的產品(工業)設計學校
也沒有得過什麼大獎
然後因為最近找工作的情形
更讓我懷疑我是不是真的熱愛設計

我不知道以我這樣的能力
是否適合繼續堅持下去
還是隨便找各普通工作來做
而不要再執著於設計了


所以才來請教您一下
希望可以依您這樣熱愛設計的前輩
給我們這些迷惘的新鮮人一點建議


-------
Dear 小君,

看到你的信我感觸蠻多的,尤其前兩個禮拜我才剛去看完每年的「台灣設計師週」,我跟我一起教書的馬克老師還聊了一下你的來信~他跟我看到不一樣的觀點,但是都有些想法提供給你參考。

首先,我想說像你一樣的同學和朋友一定很多,所以你真的不寂寞…

我承認你說的困境真的都在,尤其在南部地區狀況更惡劣,我只要建議我去哪念設計的學生,我一定毫不懷疑的就說大城市,畢竟設計是集人類生活智慧大全的一種創作,在大都會裡,人群聚集使用的地方,不但相關求職機會比較多,作品也更在此能表現設計的價值,更多流竄其中源源不絕的設計資訊,這是在台北以外(若以台灣地區來說)是比較難以取得,不易accessible的。

說老實話,我不想太潑你冷水,我今年去看台灣設計師週(不知道你有沒有去看?),我真的很懷疑台灣真的要那麼多設計師嗎?我走到那裡,才驚覺台灣政府這幾年努力推廣「設計」為國力發展重點,所以廣設設計學系,搞到現在的結果就是每年有幾千個設計師從學校畢業。但是,台灣哪有這麼多設計公司可以收留他們啊?

實說我覺得今年設計師週所展示的「設計」,都是「小聰明」,小小生活用品的小創意,非常好!但不是真正了不起的「大設計」。對於一個年輕小朋友來說,值得嘉獎與鼓勵有如此小點子,但是,然後呢?

我比較擔心懷疑的是,這些參展者設計師,五年之後有幾個還在做設計?我要說的是,我的確在設計師週裡有看到有潛力成為有賣點的設計,但也是寥寥可數。


我覺得台灣設計的問題都從來沒變過~打從我十幾年前開始唸設計,見識過許多台灣本地優秀的設計師,但是始終覺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因為看設計雜誌報導的都是老外,好像都很厲害,後來出國求學後看到老外同學做的設計程度很差,驚訝我們以前崇拜的外國設計師怎麼會這樣?後來才發現:「原來以前雜誌看的都是經過行銷人員再改進,巧手包裝的!」所以我一直都覺得台灣設計能力不輸給國外,可是沒有行銷和媒體包裝能力,那麼多學生和設計師會做設計,但是有幾個老外知道?

台灣不是不能做設計,台灣不是沒有人才,但是缺乏把創意設計包裝一下~行銷到世界的人,這些小創意商品,很明顯的,以台灣如此小的一個島國,這些小創意作品的生產量是根本養不活設計師自己的,唯獨靠國際市場撐腰,才有可能活命的可能。

不像紐約、倫敦、東京或米蘭設計媒體力已經很成熟,隨便出個爛東西也可以被捧紅。

我以前在義大利求學有個挪威同學,只不過是設計了一張椅子,自己租了小攤位在四月米蘭設計週展出,一本義大利設計雜誌報導她的椅子,後來大家都跟著報,暑假當她回到挪威,當地報紙要採訪她,讓她上頭條封面,連坐在飛機上都看到機上雜誌有她的報導~她媽媽還高興的到處拿給鄰居看,覺得她女兒真是出頭天了,當紅的程度連她自己都很意外。其實她這輩子只設計了三、四張椅子,而這全歸咎於歐洲設計媒體的強力網路功效~當然,她設計的也不差,所以才能獲得青睞啦~

所以你看到世界千篇一律紅的設計師都是法國人、義大利人、美國人、日本人、澳洲人…都是掌握世界設計媒體最大的國家,有發現嗎?這根本是一種「設計價值的媒體偏差」~他們動根手指頭,就可以改變世界下一波的設計潮流了!

沒錯,這世界是不太公平,所以有心的像創辦「東西雜誌」的李冠毅發現到這一點,他決定用華人的角度看世界時尚,辦一本華人自己的時尚雜誌,不然華人的時尚觀永遠被西方人踩到腳底下,自己成為華人時尚設計發聲筒~像世界宣告自己的定位!我覺得他非常偉大~但是可惜設計媒體在台灣還沒有一個走出國際的...(如果包益民辦的"PPAPER"和"ICB"還不算成氣候的話...)

講遠了~回來~
說句現實的話~抱歉,我堅持我的一貫理論:
沒有賣不掉的好設計,只有不會賣設計的人。」
沒有賣掉的設計,就成了自己的負債~
我不知道這樣的熱情或創意還可以持續多久,除非他家很有錢,那另當別論。

我所謂的包裝,不是只有包裝沒設計實質內容,是有好設計內容,要有好的發聲管道,然後包一包,像Marc Newson一樣,Newson本質不錯,剛好有機運人家包裝他上媒體,就紅啦!

這就是我現在努力的方向~設計品牌行銷與管理。好設計要有人會賣,不然設計再多再好,也沒有用,最後還是有人找不到設計頭路,像你一樣,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或能力。

我也走過你的路,千萬不要因為自己設計沒得過甚麼獎就覺得自己不好或怎麼著,重要的是你的熱情在哪裡?但是當我瞭解現實社會的問題在哪,我知道我有能力作點什麼,我還是對設計充滿熱情,既使我現在設計作的不多了,可是我很愛分享我的設計經驗、看法和幫助設計有更好的行銷管道,幫助好設計賣掉,這樣設計師才可以自由無負擔的繼續創作。

小君,千萬不要放棄你想追求的,一定要釐清你心中的熱愛是什麼,只有在你清楚熱愛的事情,才會把它作的好,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你才有繼續奮戰的力量,不然也是一個換一個,像無頭蒼蠅一樣。

另外,馬克老師跟我分享他看了你信之後的想法。

他說:「年輕設計師就是要一直磨練技巧,然後跟著好前輩,等待自己想法出頭的機會。

設計~大家都很會說啊!可是說出來做不出來。這種例子太多,特別是學生,設計師就是工匠,老闆出想法,老闆才能用嘴巴做設計,最後設計師只是個畫圖工匠。身為年輕設計師,就是要想著怎麼去利用技巧去詮釋別人的想法和概念。

大家來學設計的思維很好,所以設計科系的學生在各行各業很好用,所以我想,現階段的設計科系有這功用,讓設計思維普及化,但是只有少數人有能力執行設計案,這些少數人必須對某種產品或是材質有狂熱,所以找不到工作的流浪設計師,散落到各行各業也不錯,有能力的自然留下來。」


我非常贊同馬克老師說的一些想法,其實設計本來就是一種「解決問題」的科學,學得是「有效的工作流程」,所以有很多學設計的進入到不同行業,也非常的成功,也不是壞事~(請見我之前寫的一篇文章「
即將影響企業界新思潮的新書:Change by Design」)

最後,我其實講了那麼多,只是要告訴你~「選擇你所愛,愛你所選擇」~沒有人可以告訴你怎麼樣最好或壞,當你把你自己放在一個很舒適的位子,就是最好最棒的。

希望我以上亂七八糟的blabla有回答到你的問題~然後~我們都要加油!^^

2009年8月9日 星期日

點石成紙 TerraSkin

美國最近設計界非常推崇一個台灣的設計產品,還登上美國商業週刊專文介紹。

TerraSkin這品牌,將石頭化為紙,不但無污染,還可以自然分解回歸大地,不但防水,也較一般紙材更強韌。我覺得這名字取的很有意思,顧名思義就是「大地肌膚」,也算是最近的新「台灣之光」之一喔~

目前美國率先採用的企業已經有希爾頓飯店集團、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和以設計世界上坐符合人體工學的「龍椅」]的家具品牌Herman Miller,看來這股環保風的用力吹襲之下,大企業領頭做事果然引領風潮。



From Business Week America:
Product Innovations August 5, 2009, 2:24PM EST

TerraSkin: Paper Made from Rock
The treeless new product from Taiwan requires little energy to produce. It's recyclable—and degradable
By
Venessa Wong

Used to be bag options at the store were paper or plastic. Now shoppers can choose cloth bags, too. They may have another alternative: rock. Shopping bags and boxes from gift stores at New York's Museum of Modern Art, bags from personal-care company Erno Laszlo, and packaging of consumer products from Burt's Bees look, feel, and fold like paper, but they're made of crushed stone.
The treeless paper, manufactured in Taiwan and sold under the TerraSkin brand, is three parts recycled calcium carbonate—the same mineral in marble and limestone—and one part polyethylene binder. Production requires no water or bleach and only half the energy needed to make traditional paper. The material is durable; tote bags can be used over and over. It is also
recyclable. And TerraSkin breaks down into a talcum-like powder if exposed to sunlight and humidity long enough.
Its limitation: Price. Though the raw materials are cheap, sales volumes are low so its manufacturer has to make it in small batches. As a result, it typically wholesales for at least 8% more than packaging paper.
"Blown Away" at MoMA
Nonetheless, sales will triple in 2009, predicts Design & Source, a New York green
packaging company that distributes TerraSkin in North America. Other premium-end customers include Herman Miller (MLHR) and Hilton Hotels. MoMA recently ordered 682,000 TerraSkin shopping bags, which cost 25% more than previous plastic bags. Customers are "blown away by it," says Kathy Thornton-Bias, general manager for MoMA Retail.
Rising sales volume could lower costs, which might attract more customers. "We want to build economies of scale and streamline production process more," says Nicole Smith, environmental director for Design & Source. The company aims to make TerraSkin competitive with paper by 2012. Complicating that task: Coated-paper prices have dipped because of weak demand.
By most definitions, TerraSkin isn't a true paper. Because it contains polyethylene to bind the calcium carbonate, it is classified as a polymer or plastic film, says Andrew Dent, a library and research vice-president at materials consultancy Material ConneXion.
Durable plastic film that is water- and tear-resistant emerged as a niche alternative to fiber-based paper in 1969 when Tokyo's Yupo invented the first synthetic paper, also named Yupo. The company hoped the polypropylene-based paper, which also contains calcium carbonate, would replace regular paper but it never did. "Oil was cheap," says Marketing Manager Troy Olson. "The oil embargo in the '70s changed this." Today, the film can cost two to four times as much as paper, depending on the application.
Polymer's Many Uses
Yupo and competing products now are used primarily for labels—Procter & Gamble (
PG) uses the film on detergent and soap bottles—as well as printing materials such as menus and maps. Olson says it competes with laminated papers and synthetic sheets rather than paper.
Other polymer sheets have worked their way into different markets. Valéron Strength Films of Houston manufactures a film for tags, labels, signs, banners, envelopes, wristbands, and high-strength tapes. Teslin, a synthetic sheet made by Pittsburgh's PPG Industries (
PPG) is used in driver's licenses and other identification cards. Polymer films also show up in milk containers, butter wrappers, and yogurt cups. For this part, paper manufacturers have explored alternative fibers, including hemp, kenaf, and cotton, which has long been used in U.S. currency.
Products such as TerraSkin might broaden the market for synthetics. Unlike plastic films, they can be folded like paper and have a matte, almost chalky texture. It "feels like luxury paper—that actually is a great advantage" for certain uses, says Dent.
Rock paper has practical advantages, too. Burt's Bees, a subsidiary of Clorox (
CLX), uses TerraSkin for soap packaging and was able to save money in the end because it could substitute one layer of TerraSkin for a sheet of wax-coated paper and a printed paper cover.
BCC Research, a Wellesley (Mass.) market researcher, estimates that sales of synthetics for use in traditional paper products such as maps, menus, and banners will grow at a rate of 6%, to 34,250 tons in 2011, up from 25,600 tons in 2006. Still, it's a pipsqueak industry. North America consumed 32.9 million tons of printing and writing papers in 2006, according to the Printing & Writing Papers Assn. in Montreal.
Venessa Wong is an innovation and design writer for BusinessWeek.

2009年8月7日 星期五

最近愛的小動畫~

最近愛上一部小動畫~
是擅長多媒體的導演~William Cambell

不經意看到他這個自創實驗性小動畫"檸檬樹"
真是令人愛不釋手啊~
很有Tim Burton味道的小動畫~

故事內容是在描述我們都在不斷持續的尋找心目中的"完美"
然而當我們我們越去尋找就發現我們的記憶越是被扭曲...


音樂 燈光 畫面 場景 剪輯 鏡頭走位 和取景
更別說他的美學創意
樣樣都無懈可擊





The Lemon Tree from William Campbell on Vimeo.


其實Cambell的作品還蠻多的
我都還蠻喜歡
很有sense的動畫設計和片頭
還用了我最愛的安朱鳥(Andrew Bird)的Savoy
真是好聽又好看啊~





Bertrand's Unseen Goggles of the Sun from William Campbell on Vimeo.


我覺得Cambell的美學sense與修養真的蠻好的
細膩又有藝術感的視覺元素
排列組合總是處理的這麼好
韻律與節奏也恰如其分的抓住人心
令人百看不厭





Savannah Music Festival from William Campbell on Vimeo.


接下來兩支Cambell的汽車廣告也是令人目不轉睛
完全令人體驗完整的臨場感
風的聲音似乎從耳邊呼嘯
強烈的速度感 引擎瘋狂的加速震動
讚啊~





Nascar Pressure from William Campbell on Vimeo.








Nascar Tracks from William Campbell on Vimeo.




----------

愛上安朱鳥
一切都從這支可愛的短動畫開始
弔詭莫名的劇情引人遐想


我從片頭頭顱掉下來的節奏
猜想是先有安朱鳥的這首歌Eugene
才產生了這部動畫~

想必作者肯定也是個安朱鳥迷吧!





Quimby The Mouse from This American Life on Vimeo.




----------

最後推薦這個經由設計的學姐推薦
才發現這個耐人尋味
卻又有點淡淡哀愁的動畫短片~

非常光榮的
是台灣的馬匡霈(看我們馬家的多優秀啊~哈)
台南藝術大學音像動畫研究所畢業

獲選法國安錫動畫影展畢業創作類傑出表現獎
《「我說啊,」我說。》(The Soliloquist)
敘述男孩歷經失戀、搬家與尋求陪伴的故事的作品



樸實最美



最近注意到一個很棒的設計師~ zeke leonard
他回到自然的最基礎原素

如此的鄉村質樸
卻又如此的現代摩登
這麼簡單優雅的設計
卻非常震撼人心~

很有北歐和日本設計師的調調~
可是他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美國人呢~
Zeke Leonard出生於美國的羅德島州
在紐約曾擔任舞台設計師的工作
也任教於羅德島設計學院
紐約大學表演藝術系等地方

想或許是羅德島的ㄧ片自然與風光明媚
使得他有了這麼原創的設計系列~

看起來真是令人讚嘆出奇的美那些天然的裂痕
一向是我最欣賞的自然之美
這樣的巧思讓光線
從天然的有機線條流露出來
真的令人感嘆
自然界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設計師啊~




2009年6月26日 星期五

即將影響企業界新思潮的新書:Change by Design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本書,由IDEO的CEO Tim Brown即將在今年九月出版的”Change by Design”,聽起來非常的有震撼力,對吧?由他這幾年所發表的言論都是有關”Design Thinking”則不難想像他將在本書裡透露什麼。我真是已經迫不急待它的出版了!

其實我記得不久之前,才看到天下雜誌專訪Tim Brown,其中即是提到相關的議題,裡面的QA對話~我看了真是拍手連連叫好。

現在一般製造業業主對「設計」的定義實在是太狹隘、太天真了,以為只要有一個好的設計就可以做成一個品牌,想利用設計來挽救一切,所以當花大錢請了設計師,卻又不見生意上門,就責怪設計不對,怪「山寨機」也可以贏得市場,怪設計「無山小路用」怪東怪西,就是不想清楚真正問題的關鍵。其實真正的設計包含了:軟體、硬體、服務與品牌,缺一不可。

我常在教書的時候感受到這些薪薪學子,對設計美美的東西一股腦兒的熱情,然而出了社會,在公司實務作業時卻把他們的雄心壯志完全被吞噬,老實說,我覺得學校老師沒有清楚說明「設計管理」的重要也是原因之一,而這「設計管理」之中就包含了上面這四件大事。

「設計」很重要,但還有更多需要take care的部分,才能使得「設計完全成功」。

此外他談及了非常重要的「設計思考」流程,這是何等有助於企業家們在經營事業時的思考和審視的流程。這也是我一直在設計的這條路上,很努力學習感受的重點,到現在都還一直不斷的操練精進自己中。

其實,「科技與服務始終來自人性」,我記得當年我們在實踐念設計的時候,當年我的設計史與畢業製作老師謝大立(現任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副教授)就曾說過:「其實你們很多學姐畢業也沒在做設計,可是他們很感謝他們學了設計,因為設計不是只是創作美美的東西,而更是『做事情的方法』,它是一門實用的科學,讓你知道如何在一個一連串有計畫的工作流程裡,有效提升生活品質和工作效率。所以他們不管在哪裡工作,各行各業,或走入家庭身為人母,他們還是一直覺得非常受用。」

這裡,和你一起分享這篇很棒的文章!

-----------------------------------------------------------------------------
專訪IDEO執行長 布朗:請像設計師一樣思考

作者:王曉玟  出處:天下雜誌 421期 2009/05

IDEO,一家十八年、五百多人的設計公司,囊括了全球最多的產品設計獎項,曾連續三年登上美國《Business Week》百大創新公司排行榜,排名比BMW、亞馬遜(Amazon)、Zara還前面。去年《快速企業(Fast Company)》雜誌全球最創新企業排行榜中,IDEO更高居第五,只落後Google、蘋果、Facebook和奇異(GE)。

IDEO協助客戶創造了拍立得相機、蘋果電腦滑鼠、滑行式自行車、英特爾行動解決方案等等,IDEO的CEO提姆.布朗(Tim Brown)的設計,也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東京軸心畫廊、倫敦設計博物館展出。

到底,IDEO的創新祕密是什麼?

布朗的答案只有四個字: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

「像設計師一樣思考,不只能改變開發產品、服務、與流程的做法,甚至能改變構思策略的方式,」布朗去年於《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的文章中寫道。

在全球經濟負成長、企業創新飢渴之際,《天下雜誌》為讀者獨家專訪IDEO的執行長布朗,聽他剖析設計思考,以及對台灣企業的建言。

問:為什麼大蕭條時需要「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
答:面臨危機時,企業不能只滿足於現有的選擇。企業的新選擇,包括了新的產品、新的服務、新商業流程、新的策略。而設計思考,是有助於企業創造新選擇的一套方法學,在大蕭條時,企業反而更受用。

問:什麼是好的「設計思考」?
答:設計思考的第一步,是直接觀察,凡事以人為本,考慮人們的行為、需求、偏好,但同時也考慮科技的可行性、商業的可行性。這樣整合式的思考,才能讓企業的創新符合人們的需求、想望,也回頭為企業創造價值。
這第一步的關鍵,在於觀察入微。了解消費者、使用者、顧客的工作、居家生活、社群,才能挖掘連他們自己也說不上來的需求。千萬不要只看現存的市場,要看看這市場裡的終端使用者,甚至是目前沒有使用你產品、服務的消費者,才能帶給你新鮮的主意。
設計思考的第二步,是快速創造出原型,具體讓大家了解你的靈感。愈快將你的靈感落實成原型,就愈快能測試、愈快得到回應、愈快了解到這個創意的優與劣。
設計思考的第三步,是說故事。許多點子沒執行出來,是因為沒在企業的每層組織中間去講這個故事,把訊息散播出去。強而有力的故事,會為你的創意注入生命,為你贏得同事及伙伴的支持。

問:你曾提過,創新已經典範轉移。在豐足的年代,情感價值、意義本身比功能更重要。為什麼?是什麼加速這樣的典範移轉?你又是如何觀察到?
答:這概念《體驗經濟》一書中首先提倡,近年丹尼爾.品克(Daniel Pink)在《未來在等待的人才》裡頭也這樣說。我們可以看到,經濟富裕後,人們基本的需求都被滿足了,會追求更大情感上的滿足、更多生活的意義。這也是為什麼奢侈品風行、奢華服務不斷成長。
我相信,我們正進入網絡的年代,對意義的追尋只會更強烈。為什麼數以百萬的使用者黏著Facebook不放?並不是Facebook提供了什麼實用價值,是因為使用者透過和朋友的聯繫,得到一些意義。

問:什麼才叫「以人為本」的設計?為什麼傳統的消費者普查、焦點訪談無法了解人們未被滿足的需求?
答:對於企業已有的產品、服務,傳統的消費者普查、焦點訪談很能替企業有效評估。但對於尚未存在的商品、服務,普查和焦點訪談比較不成功。仔細地研究人們,這是一門專業。
所有的設計思考者都須培養仔細研究人的能力。在IDEO,我們結合人類、人種誌學者,和其他領域的專家一起在創新小組裡工作。每個成員都從不同觀點來想像這世界、想像人們真正想要的解決方案。

問:台灣以高科技著稱。設計思考如何幫助製造業轉變為更以人為本的企業,並增加獲利?
答:很多台灣企業的客戶,正從企業轉向終端消費者。有的企業建立品牌,和消費者建立更深的關係。
過去,我們看到日本、韓國公司在發展品牌很成功。現在,是台灣企業,還有中國企業能藉品牌打開全球市場的時候。

問:過去五年,台灣科技業注重工業設計,但外形美觀已失去產品溢價能力,山寨機是最清楚的例子。台灣企業該如何重新思考設計?
答:好的工業設計,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是以人為主的創新,設計服務流程,創造全球品牌,優化使用者在零售店的經驗。
設計,是包含硬體、軟體、服務、和品牌。

問:台灣是在全球供應鏈的下游,設計思考如何幫助台灣往上游走?
答:第一步,是要為客戶的客戶著想。如果你是提供產品、科技給另外一個品牌,你就必須想這品牌的客戶需要什麼。然後將你的創新拿到你客戶面前,證明你了解他的客戶。這樣,你不但為客戶創造價值,更重要的是,你自己開始了解客戶,建立對終端市場的掌握,未來就可以直接和客戶競爭。

問:你如何觀察?什麼樣的觀察才有用?
答:我們和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合作時,觀察到消費者用現金購物後,喜歡將銅板存在罐子裡,罐子滿了就捧到銀行去存。我們幫美國銀行推出「保存零錢」的服務,讓消費者用簽帳卡買東西時,選擇最接近消費金額的總數,再把差額直接存入他們的帳戶中。這項服務現在已有數以百萬的使用者、數十億從零錢堆積而成的存款。這項創新,來自於訴諸本能的慾望:人們不想用麻煩的方式存錢。

問:設計思考如何幫助CEO、高階經理人變成好的觀察者、不斷創新?
答:每一個創新流程的第一步,就是問對問題。要常常問,為什麼事情會如此演變。


-----------------------------------------------------------------------------

About Tim Brown
Tim Brown is the CEO and president of IDEO. He formerly led IDEO’s San Francisco and European offices. Tim speaks regularly on the value of design thinking and innovation to business and design audiences around the world. He has participated in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at Davos since 2006, and his talk “Serious Play” can be seen on
TED.com.
An industrial designer by training, his own work has earned him numerous design awards and has been exhibited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in New York, Axis Gallery in Tokyo, and the Design Museum in London. Tim has a special interest in the convergence of technology and the arts, as well as the ways in which design can be used to promote the well being of people living in emerging economies.
Tim advises senior executives and boards of Fortune 100 companies and has led strategic client relationships with such organizations as Mayo Clinic, Microsoft, Pepsi, Procter & Gamble, and Steelcase. He is a board member of the Mayo Innovation Advisory Council. Additionally, he writes extensively, with articles in th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and an upcoming book on how design thinking transforms organizations. Change By Design will be released by HarperBusiness in September 2009.
Read Tim’s
blog on the subject of design thinking.

2009年5月21日 星期四

名牌+名牌:萊特叔叔出樂高積木囉~

guggenheim museum nyc, frank lloyd wright lego collection 古根漢美術館

the frank lloyd wright foundation together with lego have just released the frank lloyd wright collection of lego architecture building sets, coinciding with his exhibition 'from within outward' at the guggenheim museum. the line currently consists of six buildings, including two of his most famous and recognizable buildings, 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and 'fallingwater'.

'falling water' part of the frank lloyd lego collection 落水山莊

二十世紀的美國建築大師萊特(Frank Lloyd Wright)遇上二十世紀的經典玩具樂高(LEGO)會是什麼模樣?已經連續好多年,大名牌總愛和大名牌合作,再創里程碑新話題。

原來就有出產「建築大師系列」的樂高,這次與不甘寂寞、一向高調的萊特基金會就合作,完成小朋友當建築師的夢想,更讓愛萊特、愛建築的大朋友們愛不釋手,把萊特的世紀經典之六項作品以樂高積木堆疊而成,成為「萊特樂高系列」,其中最具知名度的「古根漢美術館」和「落水山莊」也並列其中,看來從小玩樂高積木長大,因為樂高而立誓作建築師的大朋友們,這次應該是逃不過兩大名牌結合的誘惑~又會被收藏著大肆搶購吧?!

但一組要價多少錢呢?45塊美金起跳(不含運費)~其實是個入門的好價位....

關於萊特的建築:

http://www.designboom.com/weblog/cat/9/view/6442/frank-lloyd-wright-from-within-outward-exhibition-opens-at-the-guggenheim-nyc.html

關於樂高的「建築大師系列」:

http://www.brickstructures.com/SiteStore.html



2009年5月18日 星期一

文大進修推廣部期刊「新識力」五月號~我的專訪




設計系產業,工業設計與品牌行銷
新識力INNOVATE 2009.5月號上一則下一則
前進世界的設計觀
文/謝育貞、攝影/陳盈全



台灣工業設計市場轉變,從過去的OEM(專業代工、生產)到現在的自我品牌設計研發,整個工業設計品牌概念興起,讓不 少女性對於「設計師」工作相當嚮往,因為能夠將個人創意融合設計,是工作上的重要成就。

所謂的工業設計是指任何物品、物件的設計,特別是指立體物品設計,主要區分為插電類商品,如:吸塵器、電扇等,與非插電類商品,如:名片夾、筆筒等,曾任橙果設計資深產品經理的馬于文老師分析,台灣的工業設計市場是相當蓬勃的,重要的是,相較於國際間的設計師,台灣自創品牌設計概念並不差,唯一缺少的是國際媒體的包裝,讓不少「台灣之光」缺了站上國際舞台的臨門一腳。

設計抬頭 創意當道
設計的應用在於實用的物品上,要能兼顧實用性,才能追求美學的創意呈現,有鑑於此,簡單生活節、創意市集的活動,帶動了自我創意設計的風潮,馬于文老師表示,台灣人的創意發想力是很不錯的,也很能跟得上流行趨勢,像是現在就以可愛、Q感與討喜商品為主,不少台灣自創品牌的商品一旦發表,就很容易被市場接受。
也因如此,越來越多的創意發想者,想往設計師的目標前進,馬于文老師建議,一定得對自己設計的商品做出明確定位,瞭解自己產品的優勢,並且這個商品是要別人沒做過的,更重要的是,一旦做出這個商品就「一定要成功」。

設計與品牌行銷的關連
由於工業設計就是實用商品的應用美學,每一項產品的設計等於是結合了理性與感性,美感是很主觀的,但設計者要能說出美的道理,這樣消費者才會買單,這也是工業設計很現實的一面,如果不能考慮到販售問題,那就不是工業設計,而是藝術了。
因為設計商品後,就會有行銷販售行為,品牌行銷的角色也就變得相當重要,加上現代是網路發達社會,每個人可以是賣家也可以是買家,要有品牌行銷的頭腦是現代設計師的重要課題,馬于文老師說:「好的東西不會賣不掉,只有不會賣的行銷方式。」
給對設計有興趣的「新鮮人」
工業設計的專業基礎理論是很重要的,美學概念更是不可少,尤其是本身就是設計背景學歷者,這些基本功紮得深,才能站得穩,另外,多吸收國外展覽知識是很重要的靈感來源,清楚瞭解產業現況,培養個人新知的敏銳度,創造屬於自我風格的品牌商品,唯有獨特才是設計中的王道。

馬于文老師說美麗:
美麗是有自信,不要為自己的小缺陷而苦惱,因為這是每個人獨一無二的特殊印記,就代表著你這個人獨特的美麗。

原始文章出處:

新識力貼心推薦進修課程:
工業設計人才培訓班
商業空間設計實力養成班
Indesign排版設計與實務
國際行銷實務班
跨國行銷策略實戰班
設計講堂 2010春夏趨勢預測的社會背景與影響元素分析

2009年5月4日 星期一

Milan furniture fair 2009: Plan before you arrive

Aways need to carry a very heavy bag with plenty of info, such as magazines, pamphlets, postcards, catelogues... etc.! But you don't need to carry your own, people are distribute it where the design shows are!


It's my 5th visiting the Milan furniture fair + design week this year. The weather just can't be better than ever. I miss Europe, the life in Milan, nothing really changed in Milan after 5 years apart. Sun is still shining and grass is still green, the fashionable people run through the streets still. I can hear my heart pumping for the vibrant city with design in spring again.

The trendy people hanging around at the corner of Via Manzoni and Via Montenapoleone, where the metro entrance of Montenapoleone, and the Armani Global Flagship boutique located.

Though leaving from the beautiful city like Barcelona, when I landed in Milan Malpensa Airport around Midnight of April 21 2009. Everything was still so familiar to me. But I was a bit different than before, compared to Barcelona, Milan is totally a mess. dirty streets, messy car parking and not many friendly faces on the streets. The urban planning looks aweful! But still, it's still "Mecca" for the deisgners around the world and the capital of the modern design! So much to see here until you drop! Espcially this time of the year! Yeah... that's why I was there!

"Floating Chairs" installation project was REALLY floating on the cannal in Naviglio area, the canal zone of Milan. The installation was composed with almost a hundred of the chairs that designed by local Italian designers.

I asked my friend in Milan to buy a copy of INTERNI for me before I landed this time. Normally I will buy it on the first day I arrive Milan. It's the first thing you need to do before the show. For the INTERNI always provides a small pamphlet with all the deisgn exhibitions out of Fiera, we call it "Fuori Salone" in Italian. As everyone knows, the shows out of the Fiera are always much more exciting, gorgeous, creative, diverse and innovative than the shows in the Fiera.

After you got the pamphlet, mark all the shows you wanna visit day by day in order to fit your schedule in Milan. Make sure you don't miss anyone you wanna see. If you're wel-planned, try to get there during the cocktail hours for the every show. You can even save a meal or so! (if you have plenty of 7 days here in Milan. And that's what I do when I was a student in Milan!) But if you only have 3 days, I would suggest you to plan it wisely, make some clusters for the day trips. One day one zone. PLEASE, don't be greedy at this moment, not a good time to be a hero. Or you will kill yourself by endless walking and be drowned to death by the countless design shows. Be good, ok?

Basically there are FOUR spots I will never miss during this time of year.

1. Triennale, the design museum of Milan: They always provide the abundant exhibitions, not only the theme show that arranged by the museum, usually it's about Italian design and their proud in Design, but only the show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nd diverse brands and designers. Always a enjoyment to visit there at this time.


2. Via Montenapoleone + Via Durini: I list them two together because they are so close to each other. Via Montenapoleone is famous with its high-end fashion, the block is full of the most famous big fashion brands boutiques around the world, some shops will have special events for the design week and also some cool chic shows will hide inside. And for Via Durini is the big street where the flagship shops of big Italian furniture brands such as B & B Italia, Cassina and so on. Never miss it.


3. 10 Corso Como: The most chic fashion design mix shop in town, the legendary owner Carla Sozzani built up the brand and create her fashion empire on her own. It's the "Mecca" for the world fashion designers now. "10 Corso Como" is the address of the shop also the title of the brand, which is a mix shops with cafe, bookstore, gallery, CD shop, restaurant, fashion boutiques with the wel-known brands around the world. Years ago, they even start their own boutique hotel called "3 rooms". Yes, you are smart, there are 3 rooms only, and the design of each room is all different but somehow you know they are created by the same designer with the same chic style. There are always fully booked during this time of year. So all the chic fashion brands and some design shows just cluster at this area too. Also there is a Sandwich shop I love most, called "Panino Giusto"~The Right Sandiwch!, it's a chain store actually, but I just love it's flavor! Actually there are plenty of good restaurant around that district, very exotic, charming and diversed, perfect for the afternoon "passagiare"!


4. Zona Tortona: I think the people and design gather around here can be more than the actual people and design in Fiera maybe! Along the Naviglio, the old canal area of Milan city, it was the warehouses district. But lately it was transformed into the industrial district with the factories which produces the mockups and prototypes for the design brands. Also my old school Domus Academy was here too, so we can work with the factories for the design projects. As Armani started his Teatro here, which was designed by Tadao Ando, polish the shine of Zona Tortona again. Now it's a must-go for the creative managers and designers, kinda like the SOHO area in NYC for now. During the Milan Design Week, it's even more glamous with hundreds shows and you can't never finsih it in one day, trust me!

Maybe you will ask me, why there is no "Satellite" that most people will recommend? Well Satellite is one of the pavillions in the Fiera, where demonstrates all the innovative designers of young generation. I do think it's worthy to take a visit. However, if your time is limited and your budget is limited too, that's the last point you you skip, coz you will find a lot of similar ones in Zona Tortona and some others "fuori Fiera". It's far from downtown (20 mins by metro) and also you need to pay over 10 EURO to get in the Fiera, it's too big to get lost. And you will be easy to be attracted by those other design pavillions and surroundings, very time consuming. And the rest of the pavillions in Fiera are very commercial actually. So that's the last spot I will skip.

Since I am here only for 3 days this time, I just have to arrange my itinerary a bit. So here is my schedule:
Day 1:
Triennale
Via Durini + Via Montenapoleone
Duomo
Day 2:
10 Corso Como
INTERNI theme show(at "L'universita di Studi Milano")
Day 3:
Zona Tortona

So here we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