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書店」是中國重要的趨勢
事實已經證明,這股風潮仍還在浪頭上,2019年中國西安才開張的「言几又」書店,又是一個超級挑高的豪華氣派書店,令人讚歎不已,也早就引起一波媒體大肆報導,網紅拍照打卡風。
我相信今後五年「開書店」還會是中國很重要的商業模式和趨勢之一。原因是無非是,在實體消費越來越式微、電商發達的今天,消費者願意走出家門逛街,無非想要的是一種體驗。
一次滿足吃喝玩樂的綜合性商城
我在中國做電商生意的朋友告訴我,他發現在蘇州的新光天地(由台灣營運新光三越的團隊在蘇州所開設營運),雖然位置在鼎鼎有名的誠品旁邊,但很顯然的生意差很多,沒有什麼人潮,新光新天地在中國的規劃模式,仍類似台灣一樣概念以樓層規劃招募個各專櫃品牌進駐,而其他而相對的當地其他港商或新加坡商的購物中心就好的很多,因為規劃方式的不同。其他商場的規劃早已跳脫出傳統百貨公司的樓層規劃,而是設計為讓「一家人假日出遊,可以待一整天吃喝玩樂的休閒中心」。
相信你也注意到台灣的百貨公司,樓層改裝成美食街越來越多,這樣的轉變不外乎電商的崛起,幾乎大多的商品都已經可以在網路上找到,而現在能夠吸引消費者實際需要體驗出門的,除了一些非得到現場實際觸摸體驗的產品,諸如家具和家電等,還有勢必得親自和親友相聚的餐飲空間,最重要的就剩下那些人際互動和休閒生活,無法在冰冷螢幕前感受到的體驗和空間,而我想這些設計精彩的書店,無非是吸引人們走入們一個新世界,感受前所未有的經歷。
為什麼要開書店?
但是為什麼是書店?書的毛利這麼低,一定有人會問賣書開這麼華麗的書店,能賺錢嗎?為何開書店如此迷人,令人趨之若鶩?答案就在誠品創辦人吳清友先生說過的,他的夢想,就是要打造一個最公平的美好商業空間。那就是書店,因為書店最好的地方,就是不歧視。
買一本書的人、買十本書的人和不買書的人都得能感受到同樣的書店氛圍。還不只如此,敞開大門的書店從來不會讓任何人感覺到局促,覺得那樣的空間不屬於我。但是其他店如精品店就不一樣了,應該不少人會覺得「那不是我們這種人可以進去的」,想要進去時還要看看自己今天的裝扮。
相對的,不管是口袋裡只有幾十塊錢的學生,或推著娃娃車走累了的媽媽,都不用擔心自己不應該走進書店裡。舉例這樣以優雅空間吸引一般人開始走入的誠品書店,但它又不是一個單純讓人家買書的地方,已經成為「體驗經濟」中一個良好的典範,也是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範例。我想對岸開始這樣的風潮,多多少少都是受到了誠品的激勵與靈感。
如果開書店是最不歧視的,當然就能吸引更多不同質感的人來參觀感受;而現在的電商崛起,衝擊最大的實體零售業,是否就是想要靠這樣不挑人,且又能夠免費體驗浮誇設計感空間的魅力,來吸引聚集人潮呢?如此思考下來,開書店的目的,不言而喻。
書是商品還是裝飾品?
但看看最近的新聞報導,剛剛提到的河北省秦皇島的三聯書店海邊公益圖書館,目前許多遊客慕名而來,喧囂聒噪,讓它從原來的美名「最孤獨的圖書館」,瞬間變成「最熱鬧的圖書館」。知名的「鐘書閣」也不遑多讓,去過的人都知道,現在完全變成遊覽車下車上廁所的重要景點之一,從鄉下大媽團到網美團,永遠都是水些不通,根本無法好好看書,完全失去書店原本的功能更別提買書了!這樣而來的結果,就是擠爆,看完就走,在裡面純粹就是拍照閒晃,或是坐在咖啡館裡聊天休息,互相炫耀,但,這是否已經達到業者的目的了呢?
我長年在中國工作的台灣朋友是一個熱愛讀書的專業工作者,每旅行到中國的任何一個城市必定去當地的書店,當然他也慕名而去了鼎鼎大名的「鐘書閣」,他說他完全無法接受鐘書閣,原因是因為在那裡,書不是拿來讀的,是拿來裝飾觀賞的,書架設計得這麼高,這麼難拿,書架與空間造型只為了令人驚嘆而設計。
以上的例子,再三告訴我們中國現今所謂的「最美書店」早已經完全失去了書店或是圖書館的功能與本意,但其實明眼人都清楚,這些書店投資者背後打的什麼主意。而以中國現在五分鐘熱的度經濟銷售狀況來看,也必須持續觀察這些書店或圖書館被熱捧的時間到底能有多久,對整個商圈經濟效益有多大。
對於台灣市場,相較於台北重慶南路書街的店一間一間的關,中國將實體書店在商圈中策略性的運用,都是很好的案例參考。台灣書店大多數的經營者或許資本沒有像中國這麼大,但更應該反思的是,書店如何轉型經營。台灣目前有些中小型的特色書店,如青鳥書店和建案樣品屋結合,以及許多特例獨立書店和二手書店已經開始改變。電商時代的來臨,傳統書店的營業模式勢必式微,不改變就是消失,細心觀察著消費者的行為模式,就會創造出雙贏的新商業模式。
撰文:馬于文 Yogi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