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2010年10月11日 星期一
新舊融合的東邪西毒
城市建築極古典與極現代的衝擊結合 — 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和台灣博物館
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的前身是班克塞(Bankside)火力發電廠,位於倫敦屬於較落沒的泰晤士河南岸,與北岸倫敦著名的歷史景點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隔岸遙遙相望。它成立於西元2000年,目前主要展示1900年以後的現代藝術作品。
二次世界大戰後,因倫敦復甦,電力吃緊,於1947年開始興建此電廠,因為剛終止世界大戰,經濟艱難,雖然史考特爵士(Sir Giles Gilbert Scott)是位偉大的建築師,但是因為財務短缺,只好拮据完成。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它那高99公尺的大煙囪,和當時美麗倫敦相比感覺相當突兀,被當時很多倫敦人視為眼中釘。1982年發電廠停止運轉,多次差一點被拆除,直到1993年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製作了《過去的腳步》(One foot in the Past)的懷舊記錄片,重新勾起倫敦人對這個醜八怪的回憶。
隨後因為泰德美術館需要空間放置現代藝術流當品,在決定尋找新址擴建新館時,曾探訪不同的美術館與不同世代的藝術家,討論他們需要什麼樣的空間,其實,大多數當代藝術家最喜愛的展示空間,無非就是大而開放的空間,足以讓他們的作品尺寸可以擁有毫無限制的想像。而通常在大都會的市中心,要找到這樣的展覽空間非常困難,然而發電廠雀屏中選,成為「泰晤士河南岸計畫」的一部份,在經過發電廠停工二十年後,這已經成為泰唔士河最髒亂的一區,髒亂無比而且交通不便,如果要看藝術品,從聖保羅教堂來的遊客,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再買渡輪來運送旅客。於是倫敦政府決定計劃後,馬上決定蓋一座橋來銜接兩岸,也成就了倫敦目前另一個最重要的嶄新建築景點 — 千禧橋。因為美術館的需求,提供了泰晤士河南岸一個絕佳的機會,讓荒廢的廠房在舊社區重生。
一方面保留象徵工業美學的工廠內部結構,一方面以「材料」和「光」製造未來感,創造藝術長廊。
改建案由著名瑞士建築師 Herzog & de Meuron 所設計改建,也就是設計北京2008奧運鳥巢同一組的建築師,於是泰德現代美術館於2000年開幕,以浴火鳳凰的姿態展現世人。據說 Herzog & de Meuron 得到此規劃案的主要原因是該設計保留了火力發電廠最多的原貌,如果真的是這樣,我們現在很感謝倫敦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得倫敦保留了一段視覺的歷史回憶。內部的空間設計一方面尊重歷史,保留了象徵工業美學的工廠內部結構,一方面以改造新的「材料」和「光」來製造未來感,創造藝術長廊。
美術館絕大部分的空間是挑空淨空的空間,只保留北側的部分為展覽空間,也好讓參觀者從極具現代的建材所構築的藝廊梯廳裡,仰望諾大的挑空喘息,尋找古典原建築結構和線條的痕跡,一種時空錯置的優雅感,令人完全忘記經歷過的髒亂頹敗時期。本都市規劃與改建案非常成功,不但成為當代典範,更成為現今成為倫敦人和世界觀光客最愛在此流連忘返的觀光據點之一,人們來這裡不僅僅只是參觀美術作品,更是休憩、用餐、購物和聯誼最熱門的景點。
雖然本案與泰德現代美術館面積相去甚遠,但是它展現出一種小而美的溫馨感,同樣是在外觀不變的前提下,改造內部的空間規劃,輔以現代俐落的玻璃、木造建材,一樓保留了土銀部分原來的使用空間和文物展示,包括最神秘的金庫,讓參觀者一探歷史銀行的風光年代,揭開銀行的神秘面紗。而自然古生物的展示區則保留了足以放置諾大恐龍標本的超級挑高,不用到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電影《博物館驚魂夜》之背景地),也能享受同等氣魄甚至更細膩的建築硬體質感。
在光影的配合下,投射在古典優雅天花板的是史前時代恐龍的標本剪影,現代簡潔的廊道間,卻又偶爾流串著二十世紀初的金融產業大氣,精準的描述過去的流金歲月,卻又機能完善,設備先進到讓你驚呼連連,同時著充滿小孩和老人的笑聲。
想要感受新舊融合衝突的美感嗎?走一趟這些美術館和博物館,他們不在天邊,其實就近在眼前。
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
設計旅館的美麗與哀愁
Photo credit:Villa 32
無限制的複合空間:設計旅館的美麗與哀愁
從 「home away from home」到「經歷特殊體驗」的變遷
2010年10月01日 Update │ Design │
飯店是一個行旅者的複合功能生活空間,若以一個小城市形容,可以一點也不為過,它包含了城市中的住家、商店購物街、餐廳、公共服務區域和行政空間、休閒娛樂設施、甚至開放空間、公園綠地等等,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吸引世界所有建築和設計大師為之瘋狂折腰,紛紛願意接下這龐大的重任,一展身手在築構這迷你的城市。
位於澳洲黃金海岸的 Palazzo Versace,Versace 的時尚自然是旅館的注目焦點。
百年來人們對飯店的定義多停留在 Home Away From Home,期待飯店是如家一般的舒適溫馨,然而近幾年隨著國際觀光休閒旅遊的迅速成長,這傳統的定義被打破,許多飯店經營者開始有了新的思考模式,認為:「人們去度假,是為了感受與家不一樣的氛圍,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於是推出了主題式設計的飯店,諸如70年代的開始的以迪士尼卡通人物為主題的迪士尼樂園飯店,或是以搖滾巨星為主題的硬石餐廳飯店 (Hard Rock Café) 等,都造成了一時極大的轟動。
然而自80年代末期起,隨著崇尚時尚與品味的國際菁英級旅遊者越來越多,開始尋求更小眾、匠心獨具的質感旅遊,設計獨特的品味旅館就隨潮流孕育而生。
左圖:Armani Hotel 位於世界第一高的 Burj Khalifa 杜拜塔。
Photo credit:Amarni Hotel and Resort
右圖:Armani Hotel 迎賓大廳。
設計旅館 Design Hotel,算是主題是旅館中的一個菁英路線,不強調歡樂或家庭,而是專注在設計風格上的形塑,所以又被稱為精品旅館 Boutique Hotel、生活風格旅館 lifestyle Hotel 或甚至是奢華旅館 Luxury Hotel 等,通常擁有強烈的主題性和獨特的品味設計裝潢而成,一開始因為並非主流型旅館,目標客層精準且量少,所以房間數通常也較少,強調的是趨近量身訂做的時尚優雅個人服務,而非大眾行旅館的商務或旅行功能。這波風潮的始作俑者主要來自紐約、倫敦或是舊金山等國際時尚大城,而更進一步的令世人見識到這類型的旅館真正的企業國際經營肇始於澳洲黃金海岸的 Palazzo Versace,由國際時尚精品 Gianni Versace 改裝原來生前的度假行館為中大型的精品旅館,並於1997年開幕,造成當時的轟動,國際企業財團願意進駐並且投資經營這樣類型的旅館,而且還是頂著時尚精品品牌的大名:從此之後,不只是小型的特殊品味設計旅館亦或是大型的連鎖型飯店,甚至國際時尚精品都紛紛加入這場戰局。
Bvlgari Hotel Milan 低調奢華的大廳。
Photo credit:Bvlgari Hotel and Resort
這幾年在市場上最受到注目與提及的莫過於從米蘭開到巴里島的 Bvlgari Hotel and Resort,剛在杜拜開幕第一家,即將於年底在米蘭旗艦店樓上開幕的 Amarni Hotel and Resort,還有在義大利翡冷翠開設的 Ferragamo Hotel,他們開張明義的解釋之所以開旅館是設計師對生活美學體驗的延伸:「如果想要穿的時尚,住的也要很時尚。」讓所有雅痞時尚的族群也有了新追尋的目標。
台灣的設計旅館風潮也是這十幾年的事,第一家標榜著設計旅館,位於台北市光復南路的國聯飯店原是一家沒有特色的老飯店,但是地理位置優越,90年代為了區隔當時競爭的市場,在經過重新定位考量之後,決心以設計旅館再出發,邀請台灣知名設計師陸希傑老師重新規劃,並且加入了國際 Design Hotels 組織,以極簡主義風格取代傳統豪華飯店華麗的廊柱及誇張的水晶吊飾,以隱藏於壁面所投射出的柔和光線,及自然建材的搭配,使飯店內的氛圍呈現出內斂簡約的舒適感,不但在當時成為潮流的領導者,至今仍在市場有相當影響力,可見設計在激烈的旅館市場佔有多麼重要的地位。
Bvlgari Resort Bali 套房一景。
Photo credit:Bvlgari Hotel and Resort
也因為國聯飯店的重新定位再出擊非常的成功,影響了更多的旅館業者紛紛投入這塊市場,接下來屬於「激戰區」的台北,出現小型連鎖的商務型精緻旅館 — 台北商旅和城市商旅,兩著皆以現代流行的簡約又獨特的設計風格設計輕取市場,進而在千禧年後開始如雨後春筍的綻放,諸如由李瑋珉老師操刀,位於台北市長安東路的喜瑞飯店、位於敦化南路的小西華飯店 (現為另一個設計旅館怡亨酒店舊址),位於北投溫泉區、原為私人會館的三二行館,甚至連汽車旅館沐蘭都開始朝向以「體驗特殊經歷」的時尚現代設計為主題,引起眾人的目光。
更別說這兩年台北一下子多了十幾家設計小旅館,台南、高雄也都陸續開始出現,連晶華酒店集團的平價旅館捷絲旅 JustSleep 都也不約而同的走向這個趨勢,而市場的回饋證明了這些設計旅館有絕對的價值,被廣大的消費族群認同,業績也扶搖直上。
除了 Design Hotels,更多類型的飯店聯盟都近年也都紛紛出爐,例如台北怡亨酒店隸屬的 Small Luxury Hotels 和 Luxe Hotels,連三二行館隸屬歐洲著名老字號的 Relais & Chateaux 等都再度擦亮招牌受到矚目,不只在台灣草偃風行,在全球都是一股勢不可檔的趨勢潮流,讓全球最大的幾個飯店集團竟然也跳脫出傳統的思維,開始著手規劃小眾的設計精品旅館,例如隸屬於洲際飯店集團 IHG 的 Indigo Hotel,以及喜達屋 (Satrwood) 集團的 a lot 和即將今年年底在台北開幕的 W Hotel 等,再再顯示了在旅館這個「小城市型複合空間」如此競爭的市場,設計早已經成為關鍵,因為消費者在意下一次的旅遊體驗的驚豔空間是什麼,而非僅僅只是一個舒適的臨時窩,伴隨他們回去的旅遊記憶不是只有當地的景點和美食,更是因為那個不一樣的行旅空間設計經歷。
隨著日前專門以投資設計飯店或住宅的集團 YOO 設計來台灣演講、在台出版新書,宣揚他們的理念並且尋求台灣市場新機會的同時,我的腦海裡卻浮現另一種擔憂:「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標榜設計獨具風格的旅館嗎?」這兩年去過香港 W Hotel 的朋友告訴我,他們對香港 W Hotel 的失望與遺憾,相較我之前我在紐約 W Hotel 的美好經驗,我不禁想:「難道連鎖或是無限的擴展,真的會毀了我們的回憶?抑或是問題出在那消失中的服務與世界零國界的感受?」這讓我又回想起設計旅館界的經典大哥 — Aman Resort 阿曼集團,總是能在不同的國度,給我們不同的深度文化體驗,也許,這才是一個國際時尚旅行者最期待的永恆經典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