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Mr. 6,總是能給我們很多快速網路行銷發展後的一點省思~
-----
撰文者:Mr.6發表日期:2010-03-10
今天隨意聊一下,我們不斷聽到Facebook的總人口再怎麼成長,然而,距離上一次聽到Facebook透露他的營收,已經是去年九月的事了,當時大家都聽到它宣布「單月損平」,記得當時他們說Facebook準備在2009 年賺個5.5億美元,而最近Facebook終於再次透露了他的營收,這一次,已經過完2009年,所以,完整的數字也出來了──
首先,Facebook在去年(2009年)竟然比預計賺的還多,高達6.35億美元左右,而今年更猛,有機會賺到10~11 億美元,你可以幫他算出這四年來,從2009年的1.5億到2008年的3億呈兩倍的成長,再從2008年的3億到2009年的6億多再呈兩倍的成長;從2009 年到今年預估的1.1億,又是近兩倍的成長。再者,Facebook在2009年實際得到的6.35億美元中的「組成」也被透露出來,其中「微軟」所貢獻的廣告一塊原本預估的1.5億美元是高估了,其實才它的三分之一左右,不過,真正表現強勁的是在它的其他廣告,比原本預計的都好;今年度如果在虛擬寶物那塊也成功抽成順利,那麼「雙管齊下」的利多,說不定Facebook今年營收不只兩倍成長了。
Facebook成長,讓它開始被和Google或Yahoo!這些搜尋引擎相比較,偏偏兩者是一個左、一個右,很不一樣的東西!操作得好,卻都是網路人氣的重要來源。在Google這邊我們已經有一大群的優化SEO顧問,在Facebook的另一群顧問也開始壯大,這邊有一篇文章終於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
「你有沒有想過,你為了Google而打造的,還是為Facebook而打造?」
所以今天的話題拆兩半,一半留著下次想清楚一點再寫。我先寫Facebook的可能的不同處,再寫現在有一些明確的Google賺錢模式若也要在Facebook 賺一樣多,機會何在?
首先,據文章說,做Google的就是要被「搜到」,做Facebook的則是要在社群網絡中炒熱,這是在兩個地方做生意在根本上的差異點,然後呢?
先談「客戶發現」,在Google就是下關鍵字廣告,在Facebook也是下邊欄的社群廣告。再講「外站的客戶取得」,靠Google的外站系統OpenSocial不容易拉來,在facebook connect所拉來的卻是傳統email的四倍;在「留住客戶」方面,Google沒有特別的做法(有如部落格,你喜歡就來,不喜歡就走),而Facebook的客戶經由粉絲團等等較「黏」;而在「爆紅的可能性」,在Google就拚誰排第一,一次帶來巨量,在Facebook卻透過朋友鏈可能呈快速成長。而在「營收」方面,這篇文章的作者顯然對 Google Checkout不滿意,但對Facebook的付款系統似還滿意。而最後在「流量提升」,Google和Facebook都有記錄是為一個舊站帶來 30%以上的流量成長。
然後昨天又看到一篇有趣的文章,這是一篇學者研究的報告,研究了一間商店,到底可以透過Facebook得到什麼?
這份報告走的路線,是幫一間在休士頓地區的知名連鎖咖啡廳「Dessert Gallery」(簡稱DG)設立了一個Facebook粉絲專頁(page)--
一開始,它運用了這間咖啡廳所提供的忠實客戶名單,共13,270筆,當它寄給這群忠實客戶,第一步,先請他們填寫一份關於DG咖啡廳的問卷調查,結果只有689人回覆;然後,學者再邀請同樣這一萬多名客戶加入「Dessert Gallery」新開的Facebook粉絲專頁,結果只有283人(2%)加入這個粉絲專頁。接下來在這個新專頁中,「Dessert Gallery」只是每星期固定寫了幾篇小文章,介紹DQ的餐點、飲料、分店的設計,還有一些優惠等等……它也是像我們一樣,注重「內容行銷」這掛的。
這實驗進行了三個月。三個月後,學者再回來,再一次對DQ的所有的忠實客戶名單與粉絲專頁的新粉絲,做了第二次的市調。換句話說,市調一次發生在專頁開設之前(只對DQ已有的名單),一次發生在專頁開設之後(針對DQ已有的名單再加上粉絲專頁的新名單)。在第二次的市調中,他們收回了1067個回覆,拿來和第一次市調的689人回覆,做一個比較!
猜猜看,Facebook帶來怎樣的效果?
從兩次市調中,他們發現,這些加入粉絲團的原DQ客戶,雖然和其他組每次去DQ花的錢是一樣多的,但是他們竟然提高了他們每個月拜訪DQ實店的次數,比從前(也比其他尚未成為粉絲的DQ客戶)還頻繁了20%!換句話說,Facebook粉絲專頁以內容不斷的對他們洗腦,結果並不是他們會買下更多東西,而是他們在外食的時候,很自然的就會想到「DQ」作為選擇。報導還有另外一個結論,這些DQ的粉絲們,在外食的比率中,竟然給了DQ最多比重!我們說DQ是怎樣的餐廳,竟然能讓這些粉絲們都將它排在「第一名」?是否是因為Facebook中毒太深,所以一離開電腦要到外面吃飯,想說還是就選一間在Facebook上面剛剛聽過玩過的餐廳?
而且學者發現,除了拜訪多次外,這群人也幫DQ在線上或線下做了更多次的口碑介紹,這個研究團隊有一個「Net Promoter Score」的指標,這是專門在測量一個族群多會婆婆媽媽的傳頌口碑消息,結果,DQ的忠實客戶中,在玩facebook但沒加入粉絲的只有53,不玩 facebook也沒加入粉絲的有66,而玩facebook也加入DQ粉絲團的竟高達75;而若要比比看「心理仰賴度」,DQ的facebook粉絲團成員也高達3.4,而其他的忠實客戶只有3.0。
這點是有道理的,Facebook其實沒有做什麼事,DQ也沒有做什麼了不起的事,只由於Facebook平台的設計,就是讓這些DQ粉絲在每次檢查他們facebook的朋友動態資訊時,會順便「不小心看到」DQ寫的動態資訊,而他們若看到一點點好玩的地方也輕鬆按一個東西就貼到塗鴉牆,他們的朋友就在檢查其他朋友動態資訊時順便又會不小心看到DQ給的消息。
一開始,他們不是先從一萬多名DQ的舊客戶開始推廣嗎?從那個管道加入粉絲團的人,竟然只有低達283人(2%)左右,這個數字沒錯,因為就算在台灣的百萬會員網站,粉絲專頁的人數往往不到2萬人,大約也是2%左右。但,後來做了第二次市調,粉絲團的人數卻已經升到一千多人,換句話說,這粉絲團裡面有高達80%是原本很有可能不在那個忠實客戶名單的人,而他們對DQ的「認同」卻是「一飛沖天」,創造了比原本實體客戶還高的到店次數、比原本實體客戶還「多嘴」的口碑效應、比原本實體客戶還深的情感仰賴!
哇塞!
當然,你可以更深入的說,此研究都是平均值,或許當初那283人其實貢獻了粉絲團裡其他80%好幾倍的付出,所以最後這群粉絲團的團友「平均」下來就比其他非粉絲客戶還多?這點我們不知道,但這個實驗已經足以讓我們不只要好好思考以後是不是真的要為Facebook做一點事情,而是──以後做什麼事情,是不是都要為Facebook而做了!
(原文轉載至Mr.6部落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