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台灣好聲音─巷弄間的移動職人

圖說:美國巴的摩爾特有且式微中的Arabber沿街叫賣蔬果小販,在台灣也有一群移動職人面臨一樣的困境。( Photo from travelchannel.com)


在偶然間,看到旅遊頻道中高收視節目之一的「古怪食物」到了美國巴的摩爾,這裡有一個失傳了多年的沿街移動小販,叫做Arabber,其歷史源自二次大戰時期,由非洲美裔人拉著裝飾漂亮的馬車,一週數日每個人都以獨特的叫賣聲沿街叫賣蔬果,然而卻因為隨著商業社會的變遷,大型超市與量販店的興盛,動物保護法的規定等等,Arabbing如今顯得式微。這樣熟悉的畫面與景況,鏡頭拉回台灣的街頭巷弄間,更多這樣令人難以忘懷的叫賣小販,正在逐漸的消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燒肉粽~燒肉粽!」不只是老牌藝人余天口中的一首經點名曲,更深深的存在台灣人成長的記憶中,不可磨滅。中國人說「聽其聲,便知其所售之物」,這樣街頭的叫賣文化,橫跨整個中國,而台灣身為美食之都,大江南北所有的街頭美食在光復後完整呈現在台灣,數不清的各式美味小吃,繁衍出多變型式的移動小販,從傳統台灣正統冰淇淋─吧餔、燒肉粽、燒酒螺、麵茶、麻糬、臭豆腐、豆花、山東大饅頭、糖葫蘆….等,直到近代的麵包車,除了隨之而來所伴隨的美食香氣,口水總抵擋不住誘惑在喉嚨翻滾之外,更妙的是,記憶中那些聲音似乎全從南到北全是播放同一捲錄音帶的統一叫賣聲,尤其耐人尋味。不只吃的,種類繁多到還有非食物類的小販,從「修理紗窗、紗門、換玻璃」,一直到「衛生紙」,早已經成為台灣道地生活體驗的一部份;從都會到鄉村,這樣的台灣好聲音一點都不陌生。
姑且讓我們稱擁有這些神奇魔力的小販為「巷弄間的移動職人」吧!這些移動職人們,多半行蹤不定,難以掌握,他們穿梭在巷弄街口,有時陪你迎接清晨,有時伴隨午後黃昏的慵懶,或許甚至你連他們的身影都沒見過,但如果你見過他們,買上個兩次,老闆們也立刻就認出你,與你閒話家常,久了以後連小聊街坊鄰居的八卦與變化也變成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讓人感覺好有人情味。小時候聽到他們的親切叫賣聲從窗外傳來時,總令我好安心,感覺自己不用擔心自己離群索居,仍可享受生活便利,他們好像是古早版的小七,讓你有一股生活的實在感,展現了台灣巷弄間特殊的小風景。
然而,像美國巴的摩爾的Arabber一樣,近幾年,當你的窗外越來越少傳來這樣懷念的聲音,有些人也許會慶幸減少了住家附近的噪音,然而我卻感嘆的是,失去了那份熟悉鄰家互相守望的親切感,原因當然也不外乎都會商業化的結果,越來越多的零售和服務業已經取代了他們的商業模式,也或許是人們越來越重視社區噪音、產品品質顧慮與食安問題等意識之下,壓縮他們生存的空間。
正在遺憾這些台灣人共同童年回憶消逝的此時,我最近很高興看到一群可愛的文創系學生,正努力在保存這樣的台灣好聲音,用圖像、繪畫、攝影與錄影去紀錄這群移動職人的生命,「如果現在不做,就再也來不及了」我想,除了感謝有心人士的努力,然而我們還可以做什麼幫大家把記憶找回來呢?下次當你看到這些移動職人之時,別忘了跟他們買點東西,噓寒問暖一番,我相信你的小小支持,會找回那失去已久的台灣人情味和回憶,和很多很多你意想不到的小美好。

本文出自於Yogi的東網專欄:路遙知文創 20150125

2015米蘭世博 台灣去不去?

圖說:米蘭早自去年起,在市中心的古堡前搭起行銷宣傳的2015年的米蘭世博攤位。(圖片提供:米蘭世博外帶台灣館發起團體)


世界最受到矚目的國際盛事之一「世界博覽會」,今年五月起即將於義大利米蘭舉行。台灣對這樣的國際大活動應該不陌生,源自2008年上海世博,應該是離台灣有史以來最近的世博城市,當年萬頭鑽動的盛況,很多台灣人也恭逢其盛,參觀世博一次勝環遊世界一回,超過百個國家都在園區內展出集合文化、技術、創新、設計與趨勢。
今年時空轉到義大利米蘭,申辦主題為「餵養地球,滋養生命」(Feeding the planet, energy of lives)包含了七個主題:
食品安全、保障與品質的科學
農產品供應鏈的創新
農業與生物多樣性技術
飲食教育
食品方面的團結與合作
滿足更佳生活方式的食品
世界各文化與種族群體的食品
對全球都是目前當下即刻需要面對的課題,遭遇環保浩劫的地球,面對可能未來的糧食危機,世界各國都在研擬有效的對應方向,不斷強化對農業與食品安全方面的投資,在金融投資市場也都充分顯示出連一般普羅大眾也都已經注意到這的議題的重要性。
雖然米蘭這次的展場不如上海世博的驚人,大約是其一半的面積,但是精緻與精彩程度可期,義大利一向被譽為美食的故鄉,豐饒的農產品和美味的料理佳餚聞名世界,這樣的主題在義大利舉辦,捨我其誰?另外,米蘭一向為世界的設計首都,一個現代與古典、工業與工藝、商業與藝術、傳統與創新完美結合的城市,早在2009年起整個城市已經開始大興土木,準備迎接這一次的國際盛會,預計也會看到國際設計師和建築師在此大展身手,令人目不暇給。
這樣的國際盛事,自然也是各國展現國力的行銷好時機,而台灣這次會出席嗎?其實經過義大利的台商協會努力,曾經爭取到一個位置非常好,旁邊環繞日本、俄羅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泱泱大國間,330坪的「台灣企業館」。然而提案給外交部,卻以「非以國家名義」,為了國家尊嚴與節省財政必須拒絕,令人感覺到遺憾。回顧過去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台灣連大門都進不去,最後只能以美食攤位的名義進場,2008年上海世博,台灣雖然美其名有一個獨立的天燈造型館,但是位置就在中國旁邊,與香港澳門在一起,形同中國的一部份,同樣令人感覺到不受尊重,這次以「台灣企業館」名義參展,至少有台灣二字足以表彰,其實外交部也瞭解台灣要以國家館名義進入世博大門,幾乎是不可能的是,而且這次該館的預計經費只要當年上海世博的十分之一,可惜了不斷重申活絡外交的外交部,讓台灣這個美食王國錯失了這次絕佳的機會。
然而,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據聞仍有一些民間單位正努力不懈地在促成參展的可能性,並且在有心人士努力下,還有可能在裡面爭取到一點機會展出,並且同時在台灣舉辦會前工作坊,持續辦展,成為米蘭世博的「會外展」,主辦單位表示,期待台灣再度擦亮自己的招牌,將這樣的創意盛事氣勢延續到2016年台北所舉辦的世界設計之都,期許台灣不再在世界舞台上缺席,再次藉由今年的世博主題「餵養地球,滋養生命」重新反思強化國內的食安問題,重建美食王國的名聲!

本文出自於Yogi的東網專欄:路遙知文創 20150119

世界設計之都對台北的意義

圖說:2010首爾舉辦世界設計之都的景況(圖片來自World Design Capital官方網站)

初初上任的台北市市長柯文哲上任不到一個月,幾乎天天都有新聞,似乎政治素人的一舉一動,大家都在看。本週有一則新聞提到柯市長必須接收上屆市長的兩個國際活動,一為2017世界大學運動會,二為2016世界設計之都,柯市長尤其對於已經花掉兩百多億的世運有意見,他說:「台北市世大運花兩百億,請問花完我們可以得到什麼?我第一次嚇一跳,奇怪竟然沒有答案。」柯文哲將世大運列入查看清單,因為不但預算非常高,事後可能「會是一場空」,什麼都不會留下。柯文哲也透露,如果他是市長,不會辦世大運,他認為砸4億辦的設計之都只是「熱身」,真正讓他煩惱的是世大運,也要設法補足金錢缺口。
為何世界設計之都的舉辦相形而言對柯市長不是一個「壓力」,並不擔憂與頭痛,不但僅只是預算上的差異,更重要的世界設計之都對台北市帶來的意義。
世界設計之都(World Design Capital,簡稱WDC)是國際工業設計社團協會(Icsid)所發起的全球性活動,主要旨意於有鑑世界快速的都市化,都市成為人類菁英的集合工作與居住場所,希望藉由人類集合的設計智慧,創造出一座更好的集體生活空間。WDC的徵選每兩年進行一次,每次皆是由專業的評審團,從眾多申請的城市中選出最具有典範意義的一座,將其命名為世界設計之都。至今獲選世界設計之都的城市分別為2008年義大利都靈(Torino)、2010年韓國首爾(Seoul)、2012年芬蘭赫爾辛基(Helsinki)、2014年南非開普敦(Cape Town)及2016年的台北。
評審團將這些城市評選為世界設計之都,不僅僅是因為這些城市積極打造適合設計產業發展的環境條件,更是因為這些城市懂得運用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針對城市所面對的重大發展課題,提出令人激賞的解決之道(solutions)。每一座世界設計之都,都懂得運用創新創意的方法,發展出屬於每個城市的願景及典範。
世界設計之都的計畫效益,可讓獲選城市提高國際能見度,成為一個具國際創意與創新的中心,且能吸引投資者與創意人士參與,並強化經濟發展;此外,還可以改善城市內的生活品質,讓獲選城市提升為國際設計領導城市的地位,並建立國際形象,進一步成為國際設計網絡的一份子。
我們看看過去幾年申辦的城市,不是早已經在世界上設計實力與知名度齊備的城市,就是設計實力漸漸累積到國際認可程度、快速躍進中的城市,藉由此舉辦此活動,吸引國際目光,促進觀光,更是國際間擦亮城市品牌的公關好時機,柯市長為此特別徵召廣告界女王莊淑芬來擔任副市長,對此活動的重視可見一斑。
「Adaptive City 不斷提昇的城市」是台北市申辦世界設計之都的核心訴求,歸納現在城市發展所面對的課題,成為四個方向:「生命健康」、「生態永續」、「都市再生」以及「智能生活」,除了邀集熱血的設計工作者,參與公共政策事務討論,也為公務員辦理「設計思考系列課程」,希望藉由「社會設計」思維的導入,讓城市治理也能有創新精神,期望打造一座具有設計遠見的前瞻城市,是台北市不斷思考與尋求進步的目標與方向。
台北近年的設計一直在各界努力中有迎頭趕上國際水準的趨勢,然而缺乏發聲的舞台,雖然曾在2013年有議員抨擊舉辦設計之都的正當性,但在文化設計界的人眼中,依舊認為這是一個藉由國際行活動提升台北整體能見度、設計思考與意識概念的機會,對於城市經營者而言,這是很好的跨國學習機會,舉辦這樣的國際盛會,在可理解的預算之內,更多的獲得,不僅只是在可預見的經濟與觀光收入,或有實質的硬體建設,而是整體市民在意識上的教育與提升,在軟體上的改造,這才是台北目前最需要的一堂課。
反觀世運,為何需要兩百億,應該是因為體育競賽需要大量的硬體設施,然台灣在國際體壇已不乏國際認可,硬是打腫臉充胖子的建設硬體,或許有可能會淪為上屆舉辦世足巴西的窘況。
再者,我想到前一陣子新聞提到柯市長拜訪企業界前輩施振榮與童子賢,他們對藝文領域向來關注甚深,因此他們也在文化預算上,給予強烈建議。童子賢舉例,現任台北市長郝龍斌最近花費十數億購置土地,做為文化建設的「亮點」措施,童子賢直言十分反對,他強調,請「減少硬體建設」,多扶持未成名的地下樂團、小劇場、劇本寫作、舞蹈、人才,多編列預算,以鼓勵未成名者創作與表演,以培養下一個林懷民、許芳宜、朱宗慶等國際藝文人才,再次提醒現在的台北不需要這麼多的硬體建設,反倒是需要將經費有效的運用在「軟體」上,台北才能得以提升。最後,這些企業界的高層也不忘提醒柯市長,請一定要延續「台北設計之都」的國際專案,也再一次說明此活動對下一步台北的意義重要性不在話下。
台北的下一步,需要的是市民提升對設計的視野和認知,來創造更好的城市,世界設計之都對台北不是一個終點,而是起點。

本文出自於Yogi的東網專欄:路遙知文創 20150112

2015世界跨年超級比一比

圖說:2015年的杜拜世界第一高摩天大樓哈里發塔的煙火秀中,塔身意外的展現了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親王的頭像,和富有特色的阿拉伯字樣,令人難以忘懷。(翻拍自網路 by Yogi


又到了年終,一個全球性的歡樂佳節時期,全世界都在普天同慶新年的到來,不管過去一年的景況如何,各國政府和民間都卯足了實力舉辦各式各樣的慶典儀式或是跨年煙火來與民共歡,藉由活動來吸引觀光客和甚至是傳播知名度和展現國力的好時機。
2015年依舊不例外,我們看到了各國的大秀,不斷在電視和網路上媒體重覆播放著,知名的國際跨年都讓大家驚嘆連連。首先發聲的雪梨,依舊在歌劇院與雪梨歌劇院的臨灣地區,舉行盛大的煙火音樂秀,雖然已經是招牌老字號的跨年戲碼,煙火的創新設計依舊令本地的民眾和國際的觀光客讚不絕口。
繼續由亞洲的跨年活動接棒,雖然上海傳出意外踩踏事件令人感傷,隨後即終止了北京的跨年慶祝活動,但香港威多利亞港灣仍是熱騰騰的展開精彩創新的煙火跨年秀。就連北韓平壤都少見的發射萬枚煙火,與民眾共享同樂。
隨後最精彩的中東來接力,杜拜繼去年獲得金式世界紀錄認證的世界最大型煙火秀後,2015的杜拜跨年煙火秀瞄準翻新世界紀錄的目標,午夜於世界第一高摩天大樓哈里發塔(Burj Khalifa)外加裝約7萬片LED面板,展現最壯觀絢爛的聲光煙火秀,霸氣迎來又一個新年。
接著由歐洲開始接力不斷,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俗稱紅場)煙火大秀由總統普丁的新年講話揭開序幕,民眾不畏低溫聚集紅場,捕抓難忘美景。柏林布蘭登堡門附近,也放起煙火,燦爛火花跟一旁的雷射光束互相輝映。巴黎在著名的凱旋門上倒數,在門上投影聲光並且打了2015的字樣,接著頂端還噴射出煙火,煙火秀聲光效果十足。倫敦在10萬多人的見證下,泰晤士河畔噴出1萬2千多枚煙火,倫敦眼變幻著五顏六色,還不斷射出火花,當場把千禧之輪變成一個五光十色的璀璨大戒指,此外,今年也是倫敦市政府首次設立收費項目,民眾要有門票才可在泰晤士河畔欣賞煙火。
全球最後倒數的完美句點位於紐約時代廣場萬人倒數,沒有撼人的煙火大秀,但是倒數下降的水晶大蘋果,配上百年經典的 “New York New York”歌聲,在千萬漫天飛舞的彩色紙花中,環伺著時代廣場高樓霓虹燈看板的各國文字和圖文變化下,令人感覺到國際都會的永恆經典,不同的年代,一樣的感動。
有趣的是,英國衛報在跨年夜找來專家評比,稱台北曾是跨年煙火的重頭戲,但近年卻漸漸走下坡,因為其創意漸漸比不上其它城市。當中有著名煙火商「Jubilee Fireworks」總經理柏爾斯(Chris Pearce)認為全球最佳跨年煙火包括倫敦、雪梨、杜拜及巴黎,並提及台北101卻說創意不足。
101發言人表示同是煙火商可能有競爭關係,但101會對相關評論虛心檢討。不過,關於報導所提雪梨、巴黎、杜拜等地舉辦的跨年活動與煙火秀,在經費上與台北101規模差很多,參與活動舉辦單位的規模也不同。杜拜的煙火預算1000萬美元,101則是100萬美元,至於雪梨跟巴黎的跨年活動,都是由政府主導規劃。101認為,台北101跟信義區的整體跨年活動值得辦下去,也希望政府跟其他企業未來能共同參與,攜手讓台北的跨年活動更有聲有色。
在台灣人的印象中,除了前幾年有國際爆破煙火藝術家蔡國強所主導設計的煙火,除了在101本體上做煙火創意,在整個台北市都埋設了不一樣的煙火,讓整個城市呈現整體的聲光效果,並不只侷促在建築體本身。我們可以體諒101今年在於經費上的窘境,所以能承做的煙火創意有限,然而反觀聲勢一年比一年壯大的杜拜煙火秀,撇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雄厚財力」之外,101的建築本體因為承租戶的限制,所以不能在塔本身上做燈光的配合,令人遺憾,另外在整體周邊的煙火景光設計上,杜拜也有傑出的效果。更重要的,杜拜在塔身投影的字幕上有阿拉伯文,甚至中間出現該國各親王的頭像LED圖,更令人驚嘆的是結尾的牆面燈光是該國的國旗,本地的宣傳意外濃厚,卻也帶出彰顯地方特色的煙火,莫怪煙火專家們給予杜拜煙火聲光秀一致的好評。
經費少,可以是一個藉口,但是台灣的文化創意特色,不就是在小而美,小而有特色中持續吸引世界的觀光客?我期許台灣未來的跨年創意,可以逃脫出各地方政府請大牌歌手,進行盛大歡樂演唱會,然後放放煙火,就草草了事的無感跨年。想想持續幾十年之久的雪梨和紐約跨年,為何不一定有煙火,仍舊吸引國際的觀光客心之所往?精髓真的不在於嘩眾舉寵,而是在於地景與地方傳承特色!

本文出自於Yogi的東網專欄:路遙知文創 20150104

一本護照設計看國力



圖說:挪威的新版護照設計是由設計比賽中脫穎而出。


喔!我今天談的不是外交部又成功的跟哪國達成了免簽證協議,中華民國護照又達成了多少國免簽證的目標。我是要來談談護照本身的設計。
前陣子挪威國家警察總署為了要將護照及身份證改頭換面,舉辦了一場設計徵選活動,結果新版設計確定由奧斯陸的「新工作室」(NEUE Design Studio)的設計雀屏中選。新版的三種護照,採大膽鮮明卻又柔和的三種不同顏色,代表了白色的移民護照、青色的外交官護照,以及紅色的普通護照,宛如一本時尚華麗的筆記本,預計挪威公民將在這兩年內陸續更換新護照。
這本新出爐的挪威護照及身份證,以「挪威的風景」作為設計概念主軸,將簡約時尚卻又帶有挪威自然的特色結合,就像藝術作品一樣的令人驚豔。護照除了不同顏色區分外,最具特色的在於護照內頁中的挪威風景,有永晝的白天以線條簡單的自然景觀為背景,還有特殊的防偽印刷,代表永夜的晚上頁面在紫外線照射下,則轉變成挪威北極光夜色風情。身份證也延伸護照所代表的挪威風景概念,以簡單柔和的青色與挪威自然景緻做背景,將壯麗風景和代表國家象徵的護照、身份合而為一,其簡單而大方的設計,讓挪威新護照及身份證更具在地及文化特色。
北歐設計一向令人刮目相看,這回又多了一件設計令人激賞到想收藏的作品。在國外求學與工作多年,我印象中最美的是一本瑞士的護照,20年前當我第一次看到時,讓我驚嘆原來護照可以這麼美麗,恨不得我從瑞士同學手中搶走,希望自己也是瑞士人,後來跟幾位朋友聊到,沒想到大家不約而同的曾經有著一樣想法,其中甚至有一位音樂家朋友告訴我:「我曾經為了瑞士那本漂亮的護照,想要移民呢!」聽起來有點瘋狂,但身邊此起彼落因為看到瑞士和挪威這麼美的護照而讚嘆,進而羨慕該國公民的人大有所在。
因為這個新聞,我開始研究起各國的護照設計,我進而發現一個不爭的事實:「一個國家的進步與文明與否,從他的公領域設計即看的出來。」其實,每個國家遮住護照上的國名,你由該國護照的設計、紙質、印刷…等等蛛絲馬跡,你絕對可以判讀出來這個國家的實力,一個國家的文化水平和鑑賞能力,會藉由公部門所審核出的製作物,看得出該國人民的素質與水平。這不只展現於護照,更常見的存在於鈔票的設計,國家公部門的官方網站,公部門的建築設計,甚至是監獄。前一陣子我讀到一份資料介紹各國監獄的設計,意外的發現,其實這些圖片根本不需要圖說,我立刻可以指出這個設計是那個國家的風格,我當下立刻瞭解一個國家的實力是如何展現在設計上面。
最後我要說的是:設計力=國力。請大家試著閉上眼睛,想想我們的派出所、郵局的樣子,再想想你去過別的國家的派出所和郵局,你發現有什麼不一樣?再來看看我們的護照和鈔票,再以網路搜尋一下瑞士的護照設計和挪威最近也推出了新款鈔票的設計,你覺得差別在哪裡?此刻,你覺得中華民國該放在國際間的那個位置呢?
想一想吧!設計力=國力。

本文出自於Yogi的東網專欄:路遙知文創 20141228

始於大師 旨為庶民

圖說:台中獨棟別墅的咖啡館與餐廳在市區中遍佈,各有特殊設計與風格,餐點也各異其趣,令人流連忘返。

過去幾年台灣的各個都會間,開始有了競爭與評比,各都會首長莫不在城市之間的各項指數開始競賽,常見的不外乎常拿出來比較的硬實力:經濟表現、政府效率、商業效能、基礎建設…等來比較。感謝今日台灣的經濟實力已經進入已開發國家之列,所以這幾年各地方政府相對的也開始注意起人民生活的幸福感,沒有被人忘記這個領域也開始拿出來檢討比較,而代表軟實力之最的文化美學與藝術指數,更是越來越受到重視,尤其台中和高雄在這幾年的城市軟實力競爭之中急起直追,成長的速度令人刮目相看。
舉台中為例,多數人對台中的印象,無非是一個重視生活享受與休閒的區域,整個城市腹地適中,沒有台北首都高房價地價的壓迫空間感、多雨潮濕的天氣和長時間工作的壓力,也沒有高雄重工業產業及環境污染,藍領階級眾多的印象。台中一向天氣好,氣候宜人,藍天佔據了大部分的時間,都市規劃得宜,綠地與建築密度舒適宜人,更聚集了一群對生活風格與品味注重的文化相關工作者和設計師、建築師們,將台中的建築和住宅生活空間建設的美輪美奐,逐步影響了台中人對生活美學的注重。
國際籍的建築大師不斷的在台中施展身手,成為市民們最好的生活教育與示範。早於60年代起由國際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在東海大學設計的路思義教堂,直到近年日籍國際建築師伊東豐雄所設計的台中國際歌劇院,和安藤忠雄所設計的亞洲現代美術館等,以上每位建築師都是獲得國際建築師最高榮譽,被譽為國際建築師界的諾貝爾獎—普利茲克獎的得主。不只國際建築師在台中創建了許多劃時代的巨作,增添都會的美麗風景。然而國內優秀的建築師與設計師的貢獻也不容小覷,諸如擔任第一任科博館館長的漢寶德,邀請國內外優秀建築師與設計師共同完成世界名列前矛的台中國立科學博物館,設計勤美誠品綠園道的郭旭原和陳瑞憲,設計台中美術館的郭基一,設計草悟道的環藝工程顧問等等,從公領域到商業空間,將影響市民們最大的視覺景觀。
公領域的建築,重新改造建設。不只政府努力,連民間都可以感染到這種重視市容美觀的氣息,大從在地建設公司們無一不重視自身建築作品的外觀與室內設計,重金邀請開發傑出建築師來規劃,紛紛贊助或支持文化藝術的演出或是展覽,或甚至長期成立藝術基金會,持續舉辦或贊助相關藝文活動,諸如勤美術館。市民持續浸淫在這樣的藝文環境之中,開創出公益路整條餐廳街的設計奇景,台中遍佈視覺宜人,設計出眾的餐廳和咖啡館,猶如印象中的豪宅或藝廊一般,令人流連忘返,台中人重視生活風格與品味就在前人大師們一波波的作為下,漸漸著型塑了整個都市的風格。
現在,台灣人到了台中,最想拜訪的莫非為人津津樂道的獨特咖啡館與藝文空間,到科博館、草悟道散步,到精誠一街喝上杯好咖啡,到美術館度過一個悠閒愜意的午後。在台中宜人的氣候襯托和其他優異的條件下,台中似乎也成為新一代台灣人樂意移居的城市。
教育是國家百年大計,都市景觀是城市百年大計,都需要多年的累積才看的到豐碩的成果,台中經過了半世紀大師的引領與文化教育薰陶之下,現今成為庶民休閒藝文之都的過程大家有目共睹,所有的努力,經過了時間,終將成為全體市民共同的甜蜜果實,現在台中人的生活令人羨慕,台灣其他城市需要以台中為範例,認知到文化與藝術需要大家共創努力,加上時間的醞釀,才能型塑一個都市的未來個性。

本文出自於Yogi的東網專欄:路遙知文創 20141221

當文化人變成官

圖說:國立台灣博物館土銀分館的展場設計,也是出自於林洲民建築師的設計之手,成功的將百年的歷史古蹟建築改造為煥然一新的博物館空間。 (photo by Yogi)

最近台北市市長當選人柯文哲先生陸續公布他的小內閣人選,這波新人事,最令人眼睛一亮莫過於林洲民先生出任都市發展局局長。林洲民先生曾經是我在學校的恩師,他二十年前回台後,成立自己的建築師事務所,曾多次獲得國內外建築大獎,也曾待過貝聿銘聯合事務所,在九二一地震後,他曾協助災區許多重建的專案工作。他在美國紐約住了十二年,也是國際名導演李安的好友;與柯文哲經歷相似也是個「素人」,從沒當過公務員,林為了到北市府任職,因此放棄美國籍。
柯文哲覺得台北市很「Ugly(醜)」,台北需要都市更新,台北要有勇氣和其他城市競爭,紐約也是學習對象,因此期望能借重林洲民先生特殊的國際觀與開創性經驗。林洲民也認為台北很醜,所以需要都更,都發局要有「城市設計建築師」概念,要主動設計,不要只是「轉包中心」,就像是「我給你一個三角形的房子,漆成粉紅色,然後市府只能收」,未來他上任後,公辦都更是重點施政項目。台灣建築與設計界目前對於這樣的人選普遍的普遍給予正面的掌聲,期待業界的專業人士能夠為這個部會注入新氣象。
對於這樣的文化界人士以「素人」之態執政,已經不是新鮮事,古今中外和國內外都很多案例,台灣的肇始應該於1999年的龍應台。應當時台北市長馬英九的邀請,龍應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其施政常與長期從事台灣本土文化運動人士意見相左,於是龍應台於2003年辭官,重回寫作與教學工作。2012年又受總統馬英九邀請,重新擔任國家文化部門最高指導單位「文化部」第一任部長,然而2014年12月初,她又黯然辭官,自稱要回歸到「文人安靜的書桌」,受到兩岸三第華人藝文界愛戴的龍應台卸任前最後的辭官聲明,像是一把火,而火舌蔓延兩岸三地,再次如「野火」般惹起爭議。
但這並不代表所有的文化人素接官職,都會有適應不良的狀況,兩個好例子,一為文化部前身的「文建會」最後一任主任委員陳郁秀小姐,為知名鋼琴音樂家出生,在任內其政績有目共睹,卸任後擔任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國家兩廳院)兩屆董事長,也是做的有聲有色。另外目前的台東縣副縣長兼文化處長張基義先生,張基義是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院設計碩士,台東子弟,長期推廣台灣建築美學,受台東縣縣長黃健庭邀請任職之前為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長,其實縣長與張教授不熟,但其建築相關專業與台東縣未來將推動的魅力據點、原住民商圈及建國百年國際地標有重要關係,希望能夠借重他的長才。台東縣在莫拉克重建、百年地標、魅力據點、原住民特色商圈等案子,都需要建築人才,有了建築專長的張基義加入,希望未來能打造台東成為建築美學新都。近年台東的博物館與公建築,甚至觀光宣傳等,都再再展示台東縣在文化美學的進步迅速,我個人認為張基義先生的加入功不可沒。
廈門大學台灣研院政治所副教授孫雲表示,或許是由於選民對藍綠惡鬥已經厭倦,對政壇上的那些老面孔也沒什麼好感。反而是一些政治素人,由於沒經過選戰或政務考驗,自身暴露的問題、缺點少,形象較清新,都是「非典型政治人物」,顯示了專業領域的民眾們對他們有著美好期待。就此,讓我們對新的市政在新內閣的新人事寄予眾望,期望新團隊能夠展現新的一番好氣象!

本文出自於Yogi的東網專欄:路遙知文創 20141216

都更不是唯一的終點站

圖說:上海田子坊是我個人上海最愛的小區之一(photo by Yogi)

這幾年在兩岸三地兩邊跑的人多了,發現兩岸在都市精華土地的開發與應用上越來越多可以互相學習參考的案例。中國都會區現在許多地方也如同台北一樣,許多老社區,弄堂面臨拆遷,咱們台灣說「都更」,也就是更新的現代大樓來取代這些老舊社區。然而都更真的是這些老房子的終點站嗎?
其實近年我們最熟悉的成功案例肇始莫過於2001年的上海新天地,由香港瑞安集團投資,將原本要拆除的傳統上海巷弄街刻意保存,搖身一變成為現代化餐飲、休閒、娛樂和購物的時尚地標,這個成功的案例於同年,引起附近田子坊居民的認同,而這裡居民自主將田子坊改造成舒適的時尚文化逛街小區,猶如台北永康街一般的迷人,卻又在巷弄之間看到傳統上海的一面,也是上海第一個由居民自主改造成功的案例。
同年在北京的798藝術園區,其名是由北京國營電子工業老廠區的名稱沿用而來,隨後藝術家陸續進駐創作,如今已經成為中國最重要的藝術園區之一。隨後各兩岸各大城市,無不興起一股這樣的風潮,將市區中大面積的機構遺址或是荒廢的老宅區塊,搖身一變成為文創與藝術相關園區,也成為市民假日休閒的好去處。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台北市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華山和松山文創園區,隨後在信義計畫區的四四南村,現今也成為紀念緬懷眷村的信義公民會館,假日總是充滿著悠閒的人潮,享受音樂、美食和都會高樓叢林中的一抹小清新。
最近台北市政府公布,位於台北市精華地段之一的空軍司令部舊址,宣布將成為下一個台北的文創園區,此消息一出,無不令文化藝術界人士鼓掌叫好。國發會國土處表示,空軍司令部舊址原為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工業研究所,中央政府遷台後由空軍接管,成為空軍司令部所在地,周邊地區更形成了以空總為中心的特色生活圈。
空軍司令部舊址占地7.15公頃,市值約300億,為少數位在市中心之大面積公有土地,對台北市未來整體發展極為重要。因此,行政院去年指示國發會與台北市政府共同成立推動小組,希望將此處規畫為國家指標級的「首都新地標」。但台北市文化局文資審議委員會上月底通過,將用地內的原空軍司令部行政大樓指定為市定古蹟,其餘包括戰情大樓、防空洞、崗亭等7處建物則指定為歷史建築,區內21棵老樹也須保留。因此區內真正可以「開發」的區位只限區內北方約3公頃用地,拆除公設保留地,只剩約2公頃。國發會國土處強調,2公頃在台北市中心,還是一塊相當寬闊且難得的用地,因此,推動小組日前舉辦一場國際研討會,邀請多位國際級的建築大師與會,希望借鏡國外智慧化生態城市的開發及營運經驗,並於此開發案中融入更多生態永續、智慧綠能的構想。
不僅此案,台北市文化局近年更是推動「老房子文化運動」,公告台北市多處公部門和閒置的歷史建築,開放給民間適宜的經營團隊整理修護後對公眾開放,市政府提供部分補助,使得老宅找回自己的春天,是一個政府民間都雙贏的作法。
很快的,台北也不用羨慕其他都市,我們也能享有一個藝文與休閒結合的都會,民眾也得以享受這些先人留下的芬芳。


本文出自於Yogi的東網專欄:路遙知文創 20141207

從日本人畫的台北捷運路線圖說起



這個星期有一個小新聞,有臉書粉絲團在網路上分享日本網友製作的台北捷運路線圖,於是貼文表示日本人畫的這張台北捷運路線圖,不僅各轉乘站點一目了然,還納入台鐵系統,讓乘客更便利,網友紛紛按讚分享,直呼:「非常厲害」、「這路線對日本人來說應該算小角色(整個東京地鐵比北捷複雜好幾倍^^)」。
然而,在我看完這張日本人畫的台北捷運圖後,我卻有不一樣的想法。首先我觀察了兩者不同之處,在同等比例下,日本人畫的的確是字體比較大,清晰許多,易於閱讀,轉站點字體也比較大了,易於判別,我讀了大家的想法後,我認同大家期待嚮往中的捷運圖,但是我還是要替捷運局說一點話。
話說十幾年前當時我還剛從設計學校畢業,是個二十歲出頭的年輕平面設計師,我認識了一位去日本專攻讀「交通、公共與指標設計」專業的老師,他告訴我,指標設計是由平面設計中分出來,更為專門的一套系統設計,這個學問要研究起來,其實非常的複雜。聽完他所經手的國外案子,我們無不豎立起敬,當時台北捷運剛剛開通,我們立刻想到目前只有一條文湖線的台北市捷運指標系統問題,於是我們開始討論了起來,老師說,他有去北捷演講過,他們也想改善,但是認為是個大工程,公共指標系統牽扯範圍之大,是難以想像的,它必須連結許多周邊不同的交通系統與機構單位,才能夠呈現整體。於是花了數十年,漸漸的,北捷現在的指標與路線圖才呈現為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中間不知道改了多少次,也許民眾看不出來有什麼大變化,但其實一點點微小的改變,其實對每位乘坐的旅客都造成莫大的影響。
回到這兩張北捷路線圖的比較,我說句公道話,台北捷運路線圖的周邊交通功能解釋的很清楚,在網路上刊登的比較圖中,很明顯的,它是一個通用的版本,不管是放在站點大廳裡,或是網路上,一般人都是可以理解的,它的字體可能小,是因為他當初設計主要是放在站裡面輸出印製成超大型的海報供旅客觀看,所以在比例上,這張在網路傳來傳去的北捷路線圖,在電腦或手機螢幕下看起來字體就顯得的小了,此外它還有中英文對照,可見得是給一般民眾和各個可能搭乘北捷,給不同國籍的旅客所閱讀;日本人畫的這一張是出自於日本旅遊書,對象非常簡單,就是日本來台灣旅遊的觀光客,自然在書上的比例可以字體調整較大,不需要考慮英文,而且連鐵路線都可以在同一張圖上畫出來,其實北捷版也有畫台鐵的轉運站,然而我同意網友們說的有鐵路線更清晰了!但,我真的不知道,也許設計師當時也有想到,但是否當初北捷以業主身份在簡報需求給設計師的時候,是否有提到不要將台鐵鐵路畫出來,以免旅客們誤認這個也是屬於捷運局管理的一部份?所以最後沒有畫出來。
我想說的是,捷運局也成立應該有超過二十年之久,在這多年間,經歷過許多,一定也專業的指標設計師討論過無數次,所以大家現在能享受便利的捷運系統,我相信北捷有努力過,值得嘉獎,我同意北捷一定還有進步的空間,然而我想要替北捷說,一個好的設計,絕不是一兩個人憑感覺說了算,他必須經過層層關卡,開會討論研議,考慮業主的期待,擺放的位置,觀眾的狀況,天氣和材質,多次的測試…等,很多很多的因素而改變它的設計,每一個小小的指標都有不同的功能和義務在身。
一個是北捷放在站體大廳給一般民眾和旅客看的,一個是日本人的旅遊書給日本旅客看的,兩個不同的載具,不同的觀眾,不同的業主,不同的展示方法,是完全站在不一樣的基準點來比較這個設計。如果就這麼輕易的評斷:「喔!我覺得北捷設計的很差,需要改進。」簡單的說,這個好,那個不好,這樣的評論不是一個負責任的說法,會讓很多努力的設計師和業主們感到很氣餒。如果我們多一點建議性的評論,或甚至多一點瞭解設計的專業工作流程和知識,我們可以避免在第一時間就做出這樣的判斷。
同樣的,這件事件給我的反思,就是讓我再次證明,有好的業主,才有好的設計,如果業主們願意相信專業設計工作者的建議,採納建言,我們的公部門在各個單位都將會像台北捷運一樣的抬頭挺胸的國際面貌。我身為台北市民,而且以台北捷運的表現為榮,北捷已經做得很好了,我們可以給他們多一點讚美和建設性的建議,讓他們做的更好,同意嗎?

本文出自於Yogi的東網專欄:路遙知文創 20141123

期待下一個漢寶德

圖說:漢寶德先生目前於台北歷史博物館展出的「築人間—漢寶德八十回顧展」中,漢先生的親筆墨寶,其展覽將延長至2014年12月3日結束。

這週的文化藝術界痛失了一個令人尊敬的長者—漢寶德先生,其是臺灣知名建築教育學者,更是台灣極少數能學貫中西、論述建築史的一代大家。他長年在教育領域耕耘,培育國家無數的人文專業人才,國內多位知名的建築師和文化藝術工作者多師從漢寶德先生,而漢寶德老師在文化與藝術界對台灣的貢獻更是難以數記。
漢寶德先生一生的事業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其中每一個階段幾乎皆為國內首創,對國家社會產生許多深遠的影響,四階段分別是:
一、致力建築文化與開啟台灣文化資產調查研究、保存階段,亦即擔任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教授及擔任中興大學理學院院長時期。
二、國立科學博物館建置階段,即擔任科博館籌備處主任,擘劃博物館藍圖及擔任館長時期。
三、高等教育藝術建置期,即籌設台南國立藝術大學擔任籌備處主任及校長時期。
四、倡議全民美育文化時期,即擔任財團法人世界宗教博物館創館時期館長時期。
漢寶德老師一生著作繁多,然而他第一本影響我最深遠的著作是1999年由天下文化出版的「不耐平凡」,當時漢寶德先生經過14年的規劃,已經完成科博館這國內首座國際水準的博物館,並且完成創建台南國立藝術大學的工作,2004年又出版了「漢寶德談美」,其中強調美感是文明的基石。在這麼多年由學術界開始,到為全民教育美學而努力的期間,漢寶德先看到許多台灣當下的問題,提出許多自身的見解,文字深入淺出,令人動容,心有戚戚焉,就算不是身處在文化藝術界,都可以清楚的感覺到漢先生對社會充滿了深深的關切與期待。
漢寶德先生對國家社會的貢獻良多,然而卻僅只是很謙卑的說:「過去十幾年,我因緣際會,為國家做了幾件事情,得到各界的謬賞。退休之後,反省過往的一切,覺得自己並無過人的才能,只是機運不錯而已。如果一定要找出自己成事的條件,其實只有兩項:其一、鍥而不捨,堅持把事情做完的個性;其二,系統性思考的做事方法,謀定而後動的工作習慣。」
上個月剛過八十大壽的漢寶德先生出版了一本新書「文化與文創」,現在還擺在我的床頭,我每晚閱讀一點。這次,我感覺到比我上次讀到「不耐平凡」時,漢先生對國家社會更多了些憂慮。他表示歐美只有「文化」產業,台灣自創「文創」一詞,因此模糊焦點、失去方向,什麼都拉進文創產業來,重「文創」而輕「文化」的結果,造成文化環境貧瘠,文創產業也無法開花結果。言之有物同時,漢寶德先生絕不口出惡言,為人儒雅,贏得文化界及後輩敬重。
然而其實漢寶德先生在出版新書時,已經與病魔搏鬥多時,這本書,是他留給文化藝術界最後的一些提醒,深刻真實卻也令人警醒。在今年10月書出版的同時,漢寶德先生在歷史博物館展開他個人的回顧展「築人間」,漢先生開展日當時還乘坐輪椅出席,雖然看來消瘦了許多,但在現場仍舊看的出來他精神奕奕、相當開心,時間過了不到一個月的這週,他的驟然過世,令人驚呼「不敢相信」,政府和民間立刻紛紛表達哀悼之意,網友們紛紛在網路上表示不捨,並且表示「台灣失去了一個說真話的國寶」,而這也是我最遺憾的事情。
在台灣,也許願意說真話的人不少,但是像漢寶德先生一樣,有能力有品德,鍥而不捨,堅持到底,而且不斷默默的身體力行,持續不變,日復一日以身作則的說真話的人,實在太少了!漢寶德先生的精神,是目前台灣正向力量最需要的能力。我們需要的,不只是下一個漢寶德,更是千千萬個漢寶德。如果希望漢寶德先生的精神永遠不死,希望台灣的文化藝術能夠持續向前邁進發展,而不只是原地踏步,就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帶著漢先生的一點精神,持續向前邁進,完成文化藝術教育平民化的夢想!

本文出自於Yogi的東網專欄:路遙知文創 20141130

致張大春的一封信

圖說:日前在台北當代美術館邀請藝術家怪獸人與當地大同區素人里民成為「街大歡喜」展覽參展的藝術家,合作改造社區巷弄,更凝聚社區的向心力。(圖片為台北當代美術館提供)
張先生你好,日前在網路上偶然拜讀到您寫的「文創騙術早就來了」一文,對學校的文創教育有些想法。由於我現在也在大學的文創系任教,我有些話想回應。
我同意您部分提到近年兩岸三地對於「文化創意」幾個大旗之下,包裝的華麗字眼與動作,或許過於浮誇,然而在開始這個議題前,我很好奇您自己對「文化創意產業」這幾個字又是如何定義,又對它有什麼樣的期待呢?
猶如總統府資政漢寶德老師日前出版的新書「文化與文創」中提出的觀點,「文化創意產業」在歐美社會是沒有的,他們統稱叫做「文化產業」,我也絕對同意您所說的:「明明現成的文化活動、產業和表現就在現實之中,無論是表演經紀、藝術代理、文藝出版、影視營銷以及無數種視覺、空間、建築、服裝、飾品……設計,還是說得出口、拿得出手的任何文化商品,都還在原地求生;明明這些創作者各有不同的維生系統─有的需要資本,有的需要舞台,有的需要政府補貼,有的需要企業贊助,有的需要經紀制度,有的需要營銷管道,有的甚麼都需要,有的不完全需要。」
漢寶德老師跟我跟你,都有一致的想法,認為台灣自創「文創」一詞,卻因此模糊焦點、失去方向。政府長期重「文創」輕「文化」,造成文化環境貧瘠,使得文創產業也無法開花結果。漢寶德老師為,台灣談文創的人多是「小聰明」。把古蹟變成咖啡館、把故宮名畫印上圍巾,都只是文創的「小聰明」,他說:「對於我們所期待的文創時代毫無幫助」,政府不該再把心力資金放在獎勵這些「小聰明」。
其實真正的關鍵是在於文化只要普及,就能產業化。文創的「創意」,是把文化從少數人欣賞的菁英文化轉成「人人都能欣賞」,而不只是「把文化變成生意」。
我想說的是,在目前學校院所理推廣的相關課程,也許在設定目標與解釋教學方針上,沒有機會解釋的那麼明確清楚,但確實是一種學習以創意的手法與過程,進而有機會包裝文化招攬到全民的關注與興趣;或許您對此舉嗤之以鼻,然而這些學習、模仿而鋪陳出來的內容與動作,卻是促進「文化社會」的必要之惡,希望不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抹煞了這群促進文化社會的教育工作者在背後努力與用心的過程。
我真心相信,只要文化能普及,人人就能欣賞、消費文化,政府該做的是推動「文化普及化」,比方提倡美感教育。追根究底,真正的文化創意是建築在這個社會公民的文化廣度與深度,有文化的公民,自然會把文化活動自然的融入生活中,不需要你告訴他什麼叫做「真文化」,不需要你刻意張牙舞爪的去吸引他,已經成為他呼吸的一部份,如此文化創意產業自然形成。有文化的公民,還看不出甚麼只是一昧消費文化的「文化騙術」嗎?屆時「文化騙術」自然遁然無形,這才是全民期待的文化社會吧!

本文出自於Yogi的東網專欄:路遙知文創 20141109

收集一百個微笑與回憶的軟實力

圖說:「大稻埕的100個微笑」在大稻埕展出
在台灣,平常住在學校操場附近可能是個福份,有許多休閒運動不缺場地,但最近住在操場旁邊的我,假日大概都是被操場上舉行的造勢大會傳來的「凍蒜」聲叫醒,然後伴著「凍蒜」聲入睡。不過最近台北不只在政治上充分展現了台北的活力,然而在文化藝術上同樣是充滿活力的一週。

這個週末除了朋友忙著邀請我去吃選舉飯外,我還收到一個別開生面的活動邀請,大稻埕的老鄰居邱翊邀請我去URS27*參加他所策劃的「大稻埕100個微笑」展覽開幕暨紀錄片首映記者會**。

我對大稻埕的感情是深厚的,除了小時候週末假日就是被爸媽拎著去這裡逛街買食材,去年親自在這裡住了一年,上學期還帶了輔大文創系第一屆畢業的同學一起以大稻埕為主題的畢業專案製作。

大稻埕之於台北市,猶如母親之於兒女,百年風華的大稻埕,近十年似乎除了年貨大街,就鮮少再受到大眾目光的關注。然而在這兩年台北市都市規劃的主軸「翻轉軸線」之下,似乎又開始有人注意到它的存在,然而,我覺得它近年真正開始引人入勝的,不是因為都市規劃的轉變,而是因為這裡有一群很熱愛這裡的人們,重新型塑這裡,努力找回這裡以前美好的回憶,加上新世代的文創軟實力的店陸續進駐此處,這裡儼然已經成為另一個西區的文創街區,連台灣文創產業的指標~VVG「好樣」都即將在此開業,可想見如今的大稻埕已經不同凡響。我超級喜歡帶朋友逛大稻埕,因為每次來這裡都像尋寶一樣,妳永遠不知道這裡的小巷弄,或甚至那些老店家們,突然會有什麼驚喜給你,每個被我帶過來這裡散步的朋友,都會非常訝異大稻埕的轉變,原來已經不是他們記憶中的那個年貨大街了,「這裡現在真好逛!」是他們一致的感想。

當然這一切除了要感謝大稻埕的老商家、新進駐的好鄰居以及協助這裡一切硬軟體改善的單位與專業人士,重新賦予了大稻埕新的生命之外,更感謝的,是這裡有一群充滿熱心和「憨膽」(台語)的文創工作者促成這整件事情。邱翊,人稱「邱董」,正是大稻埕那個最有「憨膽」的文創工作者。邱董是大稻埕在地人,在地經營民宿、成立在地文創工作室之外,長期持續撰寫大稻埕相關的部落格,週末則變身為台北步行導覽的義工,平常更是不宜餘力的舉辦許多街區的活動,讓更多人能認識他成長的大稻埕。

這次接到他的邀請,原來這次他花了五個月的時間和導演譚端及團隊共同採訪,以商家採訪形式,發掘大稻埕商家的經商之道、世代交替與未來展望,期待透過這次的展覽,讓大稻埕的鄰居們能更瞭解彼此,認識我們一起生活的大稻埕。

今天一開場,邱董別開生面的和幾位歌手一起來段當年大稻埕全盛時期所創作的「白牡丹」阿卡貝拉無伴奏演唱,著實讓我感到驚喜與興奮:「真的好酷!」因為他和導演的「憨膽」,在有限的基金籌措下完成了這一部紀錄片,看完令人有點淡淡的感傷,但同時又感到更進一步拉近跟大稻埕的距離,真實感受到這裡的人情味:「大稻埕原來離我好近!」看完以後,除了心裡覺得暖暖的,眼角還會有一點濕濕的。

台灣在各個角落像邱董有這樣「憨膽」的人不少,每個人都好認真的在尋找那些在地的笑容,也努力的保存這些可能漸漸在消失的回憶,既使在沒有相當多經濟支援的情況下,卻依然堅持完成這樣的使命,令人動容,而這些將會是我們未來最珍貴的寶物。

我想要告訴邱董:「加油吧!你辛苦了!謝謝你的付出,讓我們保存了那些美好的回憶。」對於這些認真的在地人們,我除了再次想起:「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名言之外,我想最能實質鼓勵他們的,就是邀請親友們走出家門外,親自去到那些你或許遺忘已久,但是卻是我們共同歷史根源的角落探索,或許一天不夠,但是至少我可以來他們精心策劃的展覽或活動,讓我們在有限的時空裡,收藏更多微笑和回憶,感受到這裡無限的珍貴寶藏!

*註一:都市再生前進基地(http://www.urstaipei.net/) 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簡稱URS, URS=yours 你的、我的、大家的,由臺北市都市更新處輔導的一項計畫。

**註二:《大稻埕100個微笑》系列活動
11月1日~15日 大稻埕商號展覽 
每日10:00~17:00 
地點:URS27W城市影像實驗室(延平北路二段27號,義美食品旁)
展覽資訊:http://www.urstaipei.net/archives/16044
大稻埕100個微笑預告: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MgKdKAkgDY

本文出自於Yogi的東網專欄:路遙知文創 20141102